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性建设。就它的主体而言,既涉及各级党组织,也涉及党员干部,更主要的是涉及党的整体。就它的内容来说,既指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和处理执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也指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通过执政完成所担负的历史使命的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过程,既是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实践过程,也是不断把执政实践经验上升为执政理论、深入把握执政规律的过程,是执政理论与执政实践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
确立科学的执政理念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为谁执政、靠谁执政和怎样执政,执政能力包括哪些方面,以及如何提高执政能力,是一个执政党应予回答的基本问题。对这些问题作出理论的回答,就形成了执政的理论和观念,亦即执政理念。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连续执政数十年的党,之所以先后沦为在野党,其中一个共同的原因便是执政理念不科学、执政能力低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能满足时代要求。因此,树立科学的执政理念,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对执政党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为我们保持党的先进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正确处理党群关系是执政理念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党的执政理论与执政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只有保持党的先进性,才能保持执政资格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只有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解决好为谁执政的问题;只有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解决好靠谁执政的问题;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按照执政规律的要求治国理政,始终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才能解决好怎样执政的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基本内容,同时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
巩固执政基础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保证。党的执政基础包括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执政基础一旦缺失,执政的合法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也就无从谈起。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形势下,权力产生和运作的民主性越来越成为增强执政基础的主要因素。这就把如何从体制和机制上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问题,迫切地摆到了我们党面前。党的执政能力意味着执政党掌握和运用国家机器,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领导、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本领和水平。就各级党委和党的领导干部而言,执政能力则意味着对工作全局的驾驭和把握,以及解决发展中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努力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一要以建立健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为重点,以制度化、民主化、科学化为目标,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努力形成择优选才、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发挥干部人事制度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集体。二要做好基层党建工作,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努力形成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切实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使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完善并实施好执政方略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执掌国家政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执政所需要的也必然是一种综合能力。历史证明,一个政党取得执政地位,进而巩固执政地位,需要具备理论思维、形势判断、科学决策、组织实施、化解矛盾、总揽全局以及抵御风险等多方面的能力。这诸多方面的能力相辅相成,构成了党的综合执政能力。执政方针、方法、策略和战略,即执政方略。新时期党的执政方略,一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即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加快发展,带领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二是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完善并实施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战略,更快更好地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构建和健全科学执政体制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对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来说,体制和制度建设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党的执政体制和制度是否科学、合理、便捷,运转是否顺畅、灵活、高效,直接影响着党的执政功能的发挥,而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的高低,又直接关系党执政能力的强弱。因此,必须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本领,通过构建科学完善的执政体制,广泛实行党内民主和党外民主,努力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为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供制度保证。一方面,必须建立和完善党内民主决策制度。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调动全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发挥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的作用,使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各项决策都建立在民主、科学的基础之上。要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各个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形成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使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权力受到严格有效的制约与监督;进一步完善反腐败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提高执政党拒腐防变的能力。另一方面,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作用,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不断改进执政方式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执政方式的核心内容是如何理顺党政关系问题。正确处理党政关系问题的基本要求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既要符合国际惯例,又要保证党的领导权的实施。执政方式科学、合理,执政水平相对就高;反之,执政水平就低。党的执政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党的执政方式不断改进的过程。党的执政方式的改进主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来实现。要按照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的原则,改革和完善党的
“关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进一步以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形式明确党与人大、政府、政协、武装力量、人民团体以及各种社会经济、文化组织的关系,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实现党的执政方式的法制化和科学化。
丰富和合理开发利用执政资源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要手段。党的执政资源包括物质、精神的资源,历史、现实的资源,国内、国际的资源。党的执政资源涵盖了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略、执政基础、执政方式等许多方面。执政资源是否丰富直接影响执政能力,只有执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权力配置和实施得合理、顺畅,才能有效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通过改革和创新,特别是理论和制度上的创新,促使党的执政资源不断涌流,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发挥效用。
改善执政环境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条件。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紧密相联,与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担负的历史任务紧密相联,即与执政环境紧密相联。新世纪、新阶段,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需要我党正确应对;国外一些大党、老党的教训,需要我们引以为戒;国内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要求我们进一步提高决策和领导能力。就国内来说,首先要把党内的事情处理好,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其次要处理好与其他政党及非党阶层的关系,搞好统一战线,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创造一种稳定和谐的政治生活环境、奋发向上的精神生活环境、宽裕的经济生活环境,为实现党的任务共同奋斗。就国外而言,需要我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准确地把握国际形势发展的大趋势,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提高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进行战略思维的水平,掌握处理国家事务的主动权,坚决维护国家主权,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关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