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申士光电有限公司简介
2022-11-15
更新时间:2006-03-06 00:00:00作者:未知
在现代社会中,教师面临着知识更新、竞争、体力透支、社会舆论与学校、家长的多重压力,江西省一项调查显示: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常模相比,在躯体化、焦虑、偏执几方面差异显著,在强迫、恐怖、精神病性三方面差异尤为显著。
把脉教师的心理障碍
近年来,频频发生在校园里的另类暴力事件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老师体罚学生。翻开报章,此类事例几乎可以信手拈来:山西省新绛县西马小学教师赵某逼迫全班38名学生吃屎、贵州省纳雍县一教师因6名学生不会背课文而命令他们舔同学的屁股“思过”、山东烟台一初一学生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而被老师连续罚站了30多天……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件接连发生在这些被人尊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人手中,人们不禁要问,我们的人民教师究竟怎么了?
教师心理障碍不容忽视
在新浪、搜狐等网站组织的大讨论中,心理学专家给出了具有说服力的答案——除了极少数教师囿于个人素质问题外,绝大多数始作俑者当时都处于“失控状态”:换言之,精神压力导致的心理障碍是真正的“幕后祸首”。
记者曾采访过一名因此类事件而被处分过的中学教师,这位姓李的年轻教师坦陈了自己从教三年来的心路历程:学校的环境与自己的理想相去甚远,当初的鸿鹄之志被没完没了的繁琐事务淹没了,失意、压抑、忧郁的情绪挥之不去,但又没有倾诉的途径,久而久之,终被医生定性为中度抑郁症患者。
据了解,我国目前正常人群的心理障碍比率约为20%,而教师群体此症的患者比例惊人的高,江西省教育学院心理咨询中心的汪小琴曾对全省中学的骨干教师心理问题做过调查。在这组年龄段介于22~49岁的群体中,有42%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问题,近6%的教师有明显的心理障碍。调查还显示,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常模相比,在躯体化、焦虑、偏执几方面差异显著,在强迫、恐怖、精神病性三方面差异尤为显著,这一指征恰恰是上述事件发生的主观病理诱因。这一带有职业化倾向的问题在发达地区尤为严重,据上海某教育机构统计,超过60%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
不容忽视的是,随着近年来高校改革的日益深入,这一问题在工作环境相对宽松的高校也日益显现。据报道,一项针对高校女教师的调查表明,目前在高校中,有失眠现象的占45%,有身心疲惫感的占59%,有易怒烦躁情绪的占55%。
心理学专家为此强调,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教师的心理障碍问题已经到了必须面对、认真寻求解决方案的时候,并不能完全依赖于加强师德师风等职业化教育的单一路子。
精神压力是症结所在
那么,造成教师心理问题日益严重的症结究竟何在?心理专家在新浪网上的观点是:经济、社会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与传统师风之间冲撞的“阵痛”。
江西教育学院的胡永萍教授分析得比较具体:其一,教师职业本身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和压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更新的加快,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老师的观念和知识结构常常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很多老师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而焦虑不安;其二,在“国家抓素质教育,学校抓应试教育”的现状下,老师面临着社会舆论与学校、家长的双重压力,高考和初中升高中竞争日益激烈,学生的分数成了教师成绩好坏的硬性标准;另一方面,一旦有学生因学业压力而发生闪失,舆论的力量足以让当事的教师顿成众矢之的;其三,教育改革的深入也在考验着教师的心理,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已全面推开,职称评定、竞聘上岗、末位淘汰、绩效工资等新的考评模式,使教师不再有“象牙塔”中的安稳之感,压力不断增大;其四,教师作为自然人与社会角色之间的落差很大,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过高,“名师出高徒”不仅是社会评判教师的尺度,也成为教师自我定位的高度,由此产生的职业压力久而久之便成为难解的心理重负;其五,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工作上的满负荷机械性重复与生活上的单调乏味,以初中教师为例,每天5节课的教学任务,外加不定期应付各种评估、达标活动,使备课、批改作业等分内之事倒成了不开夜车加班无法完成的不成文的惯例。繁重的工作,又使他们每天生活在“两点一线”的轨迹上,一旦有什么心理压力,很少能找到排遣或化解的渠道。
环境宽松或许是良方
针对这些导致教师心理问题的因素,我们不难发现,治病疗心的灵丹妙药恐怕不是一剂良方所能解决的,它已经成了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有关专家指出,想走出心理问题的阴影,除了教师本身加强自身修养、不断调适自己、合理安排生活之外,更多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和学生家长来做。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大方针下,社会舆论要充分考虑到教师所处的环境,多点理解与宽容,少点批评与指责,既要以教育人、为人师表的标准来尊重和看待老师的职业,又要把教师作为一个平常普通的人来理解,还他们一个宽松的社会氛围。作为学校,是老师工作生活的最真实的小环境,在抓好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向上、乐教敬业、施展才华的工作平台是至关重要的,其中的关键问题是学校的领导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学生家长则要“换位思考”,对教师的要求切莫求全责备、脱离现实。
可以肯定的是:不让辛勤的教师沦为“成灰的蜡炬”是社会各界在对待教师心理问题上的不争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