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度CPA全国统一考试上海考区报名简章
2007-04-18
更新时间:2022-11-10 19:15:04作者:网络
关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创新的几点看法 关键字:方面 创新 文化 建立 风险 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 部门 管理 工作
商业银行不仅是经营货币的企业,更是管理风险的企业。《商业银行法》规定了商业银行的“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三原则,而这三性都离不开风险管理。从发达国家、地区银行的实践来看,风险管理贯穿于银行工作的全过程,所有工作以防范风险为核心。可见,全面构建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并适时进行创新,既是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又是提高质量效益的重要保障。 对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而言,因应面临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和工作创新自是其中应有之意。就笔者认为,目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
一、事前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尚未建立。未能充分发挥风险管理部门“气象站”作用。由于管理体系、技术条件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原因,商业银行对于事前风险控制工作显得较为薄弱,很难将“贷前审查、贷中检查、贷后复查”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第
二、风险管理工作较为分散,各个业务部门“各自为政”、分头管理。由于管理体系、机构设置等方面的原因,风险管理部门并未能总揽全部风险管理工作,对于分散在各个部门的风险管理并未起到检查和督导作用,只能任由各部门自立门户、自成体系。 第
三、工作重心主要集中于“转化、清收、核销”上,即资产风险事后的管理上,而在“防范、控制”等方面——即对资产风险的事前、事中控制所做的工作甚少。这一方面与当前国家政策所带来的应急事情多有关;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与现有的风险管理体制的设置有关。 第
四、风险管理手段落后。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没有专门的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对于早期风险的防范上仍是一片空白,尤其对可能产生的欺诈行为更是无能为力,对于客户的监测停仅仅停留在对财务报表的审查上。而在国内目前的信用环境下,若是以虚假的财务报表来决定贷款发放,一俟风险暴露,这种单一的监测方法便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已为不少事实所证明。 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为充分发挥风险管理机制的防范和控制职能,笔者认为我们既要借鉴现代商业银行的风险理论与管理方法,又必须充分考虑转轨时期国内商业经营与风险管理的基本特点:应急性、政策性的事情多、风险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为此,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对当前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四个创新”:制度创新、管理手段创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 Ⅰ制度创新 第
一、构建以风险管理委员会(或风险与内控委员会)为核心,全方位、全过程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健全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实现全方位、全过程风险管理的组织保障,也是完备的风险管理制度和科学的风险管理流程的基础载体。通过加快建设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核心,风险管理部门协调组织、各主要业务部门贯彻实施的三位一体的新型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将风险管理以真正实现风险管理重点的三个转变:即从现实的风险向潜在的风险转变,从风险的事后处置向风险的前期控制转变,从风险资产的管理向资产风险的管理转变。 第
二、明确界定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根。依据全面风险管理的原则要求,风险管理涵盖于各分支机构、各项业务和各种产品,贯穿于事前监测、事中管理和事后处置的整个过程,在抓好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建设和监督检查,将风险管理职能集中于风险管理部门,统筹规划,充分发挥风险管理部门的种种职能。 第
三、建立风险经理制度。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风险经理在信贷管理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客户经理必须与风险经理一起合作,才能最终决定一笔贷款的发放。风险经理根据银行风险管理的需要,进行客户的风险识别,决定贷款的授信、发放等等,其具备有“最后一只笔”和最后责任人的职能,处在属于后台部门的贷款审批中心。考虑到国内商业银行目前的风险管理水平,若要实行风险经理制,必须要建立相关的考试和选拔“准入”制度,合理了界定风险经理和客户经理之间的职责划分,做到责、权、利相统一。 Ⅱ管理手段创新 第
一、加强对贷中监管,担保者、抵押物 、质押物实行跟踪检查、评估。如果担保者、抵押物、质押物发生了大的改变,要么改变贷款计划;要么改变担保者、抵押物、质押物。 第
二、建立法人和自然人的资信信息库。在发达国家早已建立法人和自然人的有关资信历史的信息库,实践证明它对约束法人和自然人的信用行为和规范信用秩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方面有利于掌握自然人和法人的资信状况,根据其历史信用状况来决定是否给它贷款或开展其它业务;另一方面把信息进行商品化经营,从中获取利润。 第
三、完善贷款合同附件制度。目前使用的贷款合同在附加条款方面还做的不够细致,有的合同还没有具体的附加约定,结果往往因
合同条款的漏洞而导致资产损失。香港商业银行对签订贷款合同的内容要求很严,除了通用的合同文本条约外,还必须有合同附件,即商业银行根据客户的不同贷款需求和性质而订立一些附加条款。这些附加条款的订立源于对该业务所做的大量细致的调查研究,对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风险都做出详细的规定,从而做到将风险限定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 第
四、建立和完善早期预警机制。建立包括财务报表的早期预警信号、经营状况的早期预警信号、企业与银行关系的早期预警信号、管理人员的早期预警信号等的预警机制,做到尽可能早地控制风险。 Ⅲ 技术创新 目前,国际银行业特别是有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银行的风险管理技术已达到可以主动控制风险的水平。目前有关研究侧重于对已有技术的完整和补充,以及将风险计值法推广到市场风险以外(包括信用风险、结算风险、操作风险)等其他风险领域的尝试。最近几年一些大银行认识到信用风险仍然是关键的金融风险,并开始关注信用风险测量方面的问题,试图建立测量信用风险的内部方法与模型。其中以J.P.摩根的Credit Metrics和CreditSuisseFinancialProducts(CSFP)的Credit Risk+两套信用风险管理系统最为引入注目。 但是,目前国内银行业对风险管理技术的认识和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缩小这种管理技术上的较大差距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突出解决的重点问题。 第一,加快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借鉴国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经验,考虑国内市场环境,利用现有客户资源和历史数据,构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涵盖风险监测、风险分析和不良资产处置等风险管理环节,构建全过程风险管理网络体系,为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提供技术支撑。 第
二、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研究、开发易于量化、操作性强的风险控制与管理方法,探索建立信用风险计量模型,并在规范风险管理和操作流程的基础上完成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与风险计量系统的集成,真正发挥风险监测的预警功能,全面提升银行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可以充分考虑在以下两个方面实现突破:市场风险测量方法-风险价值度Value At Risk(VAR)(主要代表是摩根银行的“风险矩阵系统”)和作为银行业绩衡量与资本配置方法的“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Risk 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简称Raroc)”系统(信孚银行)。 第
三、针对目前国内信用环境差,企业欺诈行为严重的问题,可以考虑开发一套具有反欺诈功能的风险监测系统,通过量化和建模的方法,从中甄别出虚假的财务数据,将其剔除出去,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从源头扼制住风险的发生,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Ⅳ 文化创新 风险管理文化是一种融合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思想、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行为、风险道德标准与风险管理环境等要素于一体的文化力,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风险管理文化,就是倡导和强化风险意识,树立囊括各个部门、各项业务、各种产品的全方位风险管理理念,推行涵盖事前监测、事中管理、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引导和推进风险管理业务的发展。 无数的事例告诉我们,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比识别和风险评估更重要。国际上不少金融机构因风险控制不当而造成倒闭的案例中,原因往往并不是因为它缺乏风险控制的机制,而主要是因为其从业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过于薄弱。因此,自上而下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和营造浓厚的风险文化至关重要。要通过广泛的风险教育和重视业务上的风险估计来培养所有人员对风险的敏感和了解,并将风险意识贯穿于所有人员的自觉行动中去。另一方面在对经营管理中的风险作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风险控制制度和奖惩制度,让每一位员工认识到自身的工作岗位上可能存在的危险,时刻警觉,形成防范风险的第一道屏障。同时使风险管理策略具备灵活性,以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需要。 培育风险管理文化,有三个原则需要把握。 第
一、稳健原则。重视风险,强调防范和控制风险日发展的第一生命线,只有不断降低风险,保证资产安全,才能生存和发展,否则,失败和破产将不可避免。 第
二、程序化原则。严格按程序办事,一方面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监管部门的政策开展业务;另一方面要严格规范业务流程,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其不折不扣地得到执行,。 第
三、严谨原则。要建立相关奖惩制度,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对违规行为和造成风险的责任人进行处罚,对规范经营的典型进行表扬,形成“规范光荣、违规可耻”的风尚。
人是创造文化的主体,又是传承文化的载体,塑造风险管理文化要贯穿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在培育风险管理文化的过程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风险管理队伍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目前国内的风险管理工作处于刚起步的阶段,比较欠缺有丰富风险管理经验的人才。除在工作上有
意识地培养风险管理人员专业的技能外,还必须采用集中培训的方法,使风险管理人员能集中地学习先进的风险管理知识。 2006年1月8日(完
关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创新的几点看法
商业银行不仅是经营货币的企业,更是管理风险的企业。《商业银行法》规定了商业银行的“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三原则,而这三性都离不开风险管理。从发达国家、地区银行的实践来看,风险管理贯穿于银行工作的全过程,所有工作以防范风险为核心。可见,全面构建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并适时进行创新,既是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又是提高质量效益的重要保障。
对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而言,因应面临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和工作创新自是其中应有之意。就笔者认为,目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事前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尚未建立。 未能充分发挥风险管理部门“气象站”作用。由于管理体系、技术条件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原因,商业银行对于事前风险控制工作显得较为薄弱,很难将“贷前审查、贷中检查、贷后复查”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第
二、风险管理工作较为分散,各个业务部门“各自为政”、分头管理。由于管理体系、机构设置等方面的原因,风险管理部门并未能总揽全部风险管理工作,对于分散在各个部门的风险管理并未起到检查和督导作用,只能任由各部门自立门户、自成体系。
第三、工作重心主要集中于“转化、清收、核销”上,即资产风险事后的管理上,而在“防范、控制”等方面——即对资产风险的事前、事中控制所做的工作甚少。这一方面与当前国家政策所带来的应急事情多有关;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与现有的风险管理体制的设置有关。
第四、风险管理手段落后。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没有专门的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对于早期风险的防范上仍是一片空白,尤其对可能产生的欺诈行为更是无能为力,对于客户的监测停仅仅停留在对财务报表的审查上。而在国内目前的信用环境下,若是以虚假的财务报表来决定贷款发放,一俟风险暴露,这种单一的监测方法便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已为不少事实所证明。
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为充分发挥风险管理机制的防范和控制职能,笔者认为我们既要借鉴现代商业银行的风险理论与管理方法,又必须充分考虑转轨时期国内商业经营与风险管理的基本特点:应急性、政策性的事情多、风险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为此,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对当前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四个创新”:制度创新、管理手段创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
Ⅰ制度创新
第一、构建以风险管理委员会(或风险与内控委员会)为核心,全方位、全过程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健全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实现全方位、全过程风险管理的组织保障,也是完备的风险管理制度和科学的风险管理流程的基础载体。通过加快建设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核心,风险管理部门协调组织、各主要业务部门贯彻实施的三位一体的新型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将风险管理以真正实现风险管理重点的三个转变:即从现实的风险向潜在的风险转变,从风险的事后处置向风险的前期控制转变,从风险资产的管理向资产风险的管理转变。 第
二、明确界定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根。依据全面风险管理的原则要求,风险管理涵盖于各分支机构、各项业务和各种产品,贯穿于事前监测、事中管理和事后处置的整个过程,在抓好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建设和监督检查,将风险管理职能集中于风险管理部门,统筹规划,充分发挥风险管理部门的种种职能。
第三、建立风险经理制度。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风险经理在信贷管理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客户经理必须与风险经理一起合作,才能最终决定一笔贷款的发放。风险经理根据银行风险管理的需要,进行客户的风险识别,决定贷款的授信、发放等等,其具备有“最后一只笔”和最后责任人的职能,处在属于后台部门的贷款审批中心。考虑到国内商业银行目前的风险管理水平,若要实行风险经理制,必须要建立相关的考试和选拔“准入”制度,合理了界定风险经理和客户经理之间的职责划分,做到责、权、利相统一。
Ⅱ管理手段创新
第一、加强对贷中监管,担保者、抵押物 、质押物实行跟踪检查、评估。如果担保者、抵押物、质押物发生了大的改变,要么改变贷款计划;要么改变担保者、抵押物、质押物。
第二、建立法人和自然人的资信信息库。在发达国家早已建立法人和自然人的有关资信历史的信息库,实践证明它对约束法人和自然人的信用行为和规范信用秩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方面有利于掌握自然人和法人的资信状况,根据其历史信用状况来决定是否给它贷款或开展其它业务;另一方面把信息进行商品化经营,从中获取利润。
第三、完善贷款合同附件制度。目前使用的贷款合同在附加条款方面还做的不够细致,有的合同还没有具体的附加约定,结果往往因合同条款的漏洞而导致资产损失。香港商业银行对签订贷款合同的内容要求很严,除了通用的合同文本条约外,还必须有合同附件,即商业银行根据客户的不同贷款需求和性质而订立一些附加条款。这些附加条款的订立源于对该业务所做的大量细致的调查研究,对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风险都做出详细的规定,从而做到将风险限定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
第四、建立和完善早期预警机制。建立包括财务报表的早期预警信号、经营状况的早期预警信号、企业与银行关系的早期预警信号、管理人员的早期预警信号等的预警机制,做到尽可能早地控制风险。
Ⅲ 技术创新
目前,国际银行业特别是有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银行的风险管理技术已达到可以主动控制风险的水平。目前有关研究侧重于对已有技术的完整和补充,以及将风险计值法推广到市场风险以外(包括信用风险、结算风险、操作风险)等其他风险领域的尝试。最近几年一些大银行认识到信用风险仍然是关键的金融风险,并开始关注信用风险测量方面的问题,试图建立测量信用风险的内部方法与模型。其中以J.P.摩根的Credit Metrics和CreditSuisseFinancialProducts(CSFP)的Credit Risk+两套信用风险管理系统最为引入注目。
但是,目前国内银行业对风险管理技术的认识和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缩小这种管理技术上的较大差距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突出解决的重点问题。 第一,加快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借鉴国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经验,考虑国内市场环境,利用现有客户资源和历史数据,构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涵盖风险监测、风险分析和不良资产处置等风险管理环节,构建全过程风险管理网络体系,为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提供技术支撑。
第二、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研究、开发易于量化、操作性强的风险控制与管理方法,探索建立信用风险计量模型,并在规范风险管理和操作流程的基础上完成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与风险计量系统的集成,真正发挥风险监测的预警功能,全面提升银行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可以充分考虑在以下两个方面实现突破:市场风险测量方法-风险价值度Value At Risk(VAR)(主要代表是摩根银行的“风险矩阵系统”)和作为银行业绩衡量与资本配置方法的“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Risk 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简称Raroc)”系统(信孚银行)。
第三、针对目前国内信用环境差,企业欺诈行为严重的问题,可以考虑开发一套具有反欺诈功能的风险监测系统,通过量化和建模的方法,从中甄别出虚假的财务数据,将其剔除出去,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从源头扼制住风险的发生,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Ⅳ 文化创新
风险管理文化是一种融合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思想、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行为、风险道德标准与风险管理环境等要素于一体的文化力,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风险管理文化,就是倡导和强化风险意识,树立囊括各个部门、各项业务、各种产品的全方位风险管理理念,推行涵盖事前监测、事中管理、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引导和推进风险管理业务的发展。
无数的事例告诉我们,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比识别和风险评估更重要。国际上不少金融机构因风险控制不当而造成倒闭的案例中,原因往往并不是因为它缺乏风险控制的机制,而主要是因为其从业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过于薄弱。因此,自上而下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和营造浓厚的风险文化至关重要。要通过广泛的风险教育和重视业务上的风险估计来培养所有人员对风险的敏感和了解,并将风险意识贯穿于所有人员的自觉行动中去。另一方面在对经营管理中的风险作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风险控制制度和奖惩制度,让每一位员工认识到自身的工作岗位上可能存在的危险,时刻警觉,形成防范风险的第一道屏障。同时使风险管理策略具备灵活性,以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需要。
培育风险管理文化,有三个原则需要把握。
第一、稳健原则。重视风险,强调防范和控制风险日发展的第一生命线,只有不断降低风险,保证资产安全,才能生存和发展,否则,失败和破产将不可避免。 第
二、程序化原则。严格按程序办事,一方面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监管部门的政策开展业务;另一方面要严格规范业务流程,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其不折不扣地得到执行,。
第三、严谨原则。要建立相关奖惩制度,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对违规行为和造成风险的责任人进行处罚,对规范经营的典型进行表扬,形成“规范光荣、违规可耻”的风尚。
人是创造文化的主体,又是传承文化的载体,塑造风险管理文化要贯穿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在培育风险管理文化的过程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风险管理队伍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目前国内的风险管理工作处于刚起步的阶段,比较欠缺有丰富风险管理经验的人才。除在工作上有意识地培养风险管理人员专业的技能外,还必须采用集中培训的方法,使风险管理人员能集中地学习先进的风险管理知识。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
《浅谈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课程名称:风险管理 班级:证券投资1208班 学号:2012161553 姓名:吴勇 日期:2015/6/10
1 摘要: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基本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是金融风险。个人认为,商业银行要做好操作风险管理,必须变传统的“自上而下”模式为“自下而上”模式,直接向一线人员征集风险信息,主动追踪、处理操作风险事件,打造功能强大的操作风险管理平台,实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动态管理。我们来探讨下商业银行风险的危害,以及解决方案,及其的重要性。
关键词:银行 信用风险 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定义及分类
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可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其中:流程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主要是指业务运管过程中由于管理体制和制度的缺失、以及制度漏洞所造成的操作风险;人员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泛指在商业银行内部所有由于人员方面的原因给业务操作带来的风险。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金融中介组织,与一般工商企业的最大不同就在于银行利用客户的存款和其它借入款作为主要的营运资金,自有资本占比低这一点决定了商业银行本身具有较强的内在风险特性。
【一】、信用风险管理定义
信用风险管理是指对导致银行信用风险的诸多因素及其发生的频率与其可能形成损失的程度进行分析、预测、控制、疏导和防范的风险管理活动,其目的是以最小的耗费达到分散、降低和转移风险,保障银行经营的安全性。
与世界各国大型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还是很落后的。
1、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落后
我国商业银行的现代企业制度还未真正确立,公司治理结构很不健全,尤其是在国内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这一根本性问题未能解决,风险承担的最终边界并不明确。
2
2、 风险管理体系机制不健全
风险管理是整个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一环,需要建立长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比较晚,造成目前风险管理的体系不够健全,政策制度不够精细,用人机制僵化,监督制约机制薄弱。
3、对风险管理理念的认识比较片面
我国商业银行中,对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认识还有差距,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并未建立
4、信用风险管理的独立性相对较差
在我国,一些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往往还不健全,风险管理受外界因素干扰 较多,独立性原则体现不够。
5、风险管理分析技术与信息掌握的差距巨大
信用风险管理中,重视贷款投向的政策性、合法性、贷款运行的安全性等,这些分析方法在强化风险管理中是不可缺少的。
二、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国内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和管理还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次,完整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框架尚未建立,按照上述思路进行操作风险管理,实际效果却不尽理想,其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操作风险识别“以点概面”
3 操作风险点无所不在、数量庞大、层出不穷,现有的分类其实只是沧海一粟。理论上说,操作风险点当然是可以动态扩张的,但由于局部私利、信息不对称、操作风险隐蔽性等原因,不可能全部列出。商业银行要管理好操作风险,应做到“实时报告蚁穴状况,确保有及时足够的沙袋堵住漏洞”。
{二}是操作风险控制“职责不清”、“执行不力”
由于操作风险涉及面广,风险类型复杂,专业能力要求较高,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模式实际上多为各职能部门分散管理,有些银行虽声称将操作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统一管理,实际上全面风险管理部门仅是进行形式上的牵头管理,实际管理职责仍落相关职能部门。涉及人员的操作风险主要由人力资源部管理, 涉及系统的操作风险主要由科技部门管理, 涉及外部事件的操作风险主要由安全保卫、后勤服务等部门管理, 涉及流程的操作风险由各所有业务及管理部门共同管理。各职能部门既是制度的制定者,又是制度的执行者,导致政出多门、各自为政。
{三}是操作风险监测“形同虚设”
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监测工作主要由审计部门或是风险部门负责,风险监测主要依靠各级风险监测人员的经验和直觉,往往是发生案件后,才开始突击检查、查找漏洞、处理有关责任人,风险监测人员主动发现风险的能力不强,被动式、运动式、临时性的监测活动占据主流。
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体系的构建
操作风险实际上是一种全流程风险,只要有业务、有行动,就会存在人员误操作或流程设计不当或系统出错等风险,而且,操作风险还会随着业务的发展而实时变化。商业银行要做好操作风险管理,必须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管理为“自下而上”管理。真实的风险信息,最权威、最及时、最有效的来源途径,具体要求如下:
[一]操作风险信息收集
4 商业银行应打造功能强大的操作风险管理平台,对全行所有人员开放,允许任何与工作相关的不满意见或完善建议,直接在意见建议中心提交。这些意见建议经过后续的筛选、处理、反馈、固化流程,为商业银行自我完善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提交信息人员可自由选择实名或匿名两种方式,系统应默认匿名方式,以保护信息提交人员的人身安全,防止打击报复。提交信息人员应填写基本信息,必填项包括:姓名、银行卡号。其中:商业银行应确保“姓名”项真实,以防止恶意人身攻击、无中生有的举报等,但是,商业银行应确保操作风险信息系统中的个人资料绝对保密。 [二]操作风险信息有效性判断
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应内置即时通讯工具,对信息提交者未表述明确的风险信息进行沟通明确。
{三}操作风险事件处理
接受交办的机构提出处理或整改意见,交具体经办处理;具体经办经机构负责人同意后及时填写处理结果。
{四}操作风险成果运用
商业银行意见建议的主办机构对意见建议的处理,不应就事论事、简单整改了事,而应举一反三,根据风险处理结果修正现有流程或制度,达到业务流程不断优化、政策制度适时调整、操作规范简明展现的目的。因此,操作风险管理平台应设置“操作规范中心”,该中心包括“制度系统”及“操作系统”,根据改进建议形成良性映射,不断循环优化。
操作规范中心应内嵌“制度系统”,提供制度查询、制度制定及制度修订功能,主办机构对建议意见进行处理,形成处理方案后,需要以制度形式对管理要求进行固化的,可直接在制度系统中申请制度局部更替或是起草新的管理制度,经有权人批准后,系统自动将新旧制度进行替换,确保制度查询人员在系统中查询到的是最新有效的制度及管理要求。
5
{五}操作风险事件后台分析处理
1. 操作风险事件库管理。由于操作风险事件繁杂、操作风险分类需要统一标准,分类专业性要求较高,因此,该项分类工作应由总行操作风险管理岗负责。商业银行进行操作风险分类后,将能够直观展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薄弱环节,为商业银行针对性加强相关领域操作风险管理,提供明确指向。
2. 操作风险评估。商业银行应定期评估银行操作风险情况,提交总行决策管理层审议,为管理层采取操作风险控制措施、配置操作风险管理资源提供决策依据。 3. 操作风险计量。操作风险事件进行分析跟踪,一旦发现关键风险指标异动,应立即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追查异动深层次原因,加强相关领域操作风险的关注及防控。
四、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展望
商业银行应该鼓励操作风险问题的暴露和纠正。实际上,任何个体都不会独立存在,任何行动也都会与他人产生联系。思维管理操作风险,就一定能够实现操作风险的动态管理,实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标本兼治。
参考文献:
其他:
[1]漆蜡应: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研究 [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12
[2]石峰:我国私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创新研究[D].衡阳:南华大学.2006
6
7
一、名词解释
流动性风险:
是指商业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而造成破产或损失的可能性。
声誉风险:
是指由于意外事件、商业银行的政策调整、市场表现或日常经常活动所产生的负面结果,可
能对商业银行的声誉造成损失的风险。
经济资本:
也被称做风险资本或在险资本,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是指在既定的期间和置信区间内,根据
商业银行实际承担的风险所计算出来的、用以覆盖相应的非预期损失的资本额度。
经济增加值:
是商业银行净利润扣减资本成本后的净值。其中,净利润应全额扣减风险拨备、所得税等项
目;资本成本是指当期经济资本占用与目标经济资本回报率的乘积。
授信额度:
是指全行与单一交易对手各项信用往来业务的最高限额,可由商业银行总行、各国内分行和
海外分行共同使用。
限额管理:
指通过制定严格的限额,将外汇交易头寸限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从而控制汇率风险可能带
来的潜在损失。
货币互换:
是一项常用的债务保值工具,主要用来控制中长期汇率风险,把以一种外汇计价的债务或资
产转换为以另一种外汇计价的债务或资产,达到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成本的目的。
利率互换:
是指市场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的一定期限内,根据约定数量的同种货币的名义本金交换利息
额。
二、简答题
1.购买力平价理论(94页)“购买力平价理论”(PPP)认为,在信息充分、不存在关税和交易成本的条件下,汇率取决
于两国的物价水平或相对物价水平之比。由于限制条件比较严格,故PPP理论常被用来分析
和测算长期均衡汇率。
2.利率平价理论(94页)
“利率平价理论”(IRPT)更关注资本流动对汇率的影响,利率平价理论认为在没有交易成
本的有效金融市场上,投资者持有本币的收益(其收益由本国的利率决定)与持有外币的收
益(由外币利率和汇率决定)是相同的,当利率平价条件成立时,外币不存在套利机会,故
利率平价理论是外汇市场均衡的前提条件,利率平价理论汇率的短期分析和长期分析都是有
效的。
3.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含义(11~12页)
综合COSO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两个文件以及我国商业银行风
险管理的实践,认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指的是商业银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商业银行
所有员工各自履行相应职责,有效控制涵盖全行各个业务层次的全部风险,进而为本行各项
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具体内涵包括:
(1)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
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意味着要根据商业银行全球化经营的趋势,根据不同机构面对的市场,
建立起完备的风险管理体系。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
至少由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市场风险管理体系、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组成。
(2)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
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是指对商业银行所有层次的业务单位、全部种类的风险进行通盘管理。
(3)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
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要求对各种不同性质的业务从发起到终结实现全过程的风险管理监控。
(4)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
目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已经从原有的信用风险管理,扩大到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多种风险的一体化综合管理。
(5)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存在于商业银行业务的每一个环节,这种内在的风险特性决定了风险管理必须体现为每一个员工的习惯行为,所有人员都应该具有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自觉性。
(6)全额的风险计量。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表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计量方法正在趋于统一,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风险值(VaR)方法正在成为国际银行业风险计量的主流。
4.全面风险管理的要素(8页)
(1)内部环境(2)目标设定(3)事件识别(4)风险评估(5)风险回应(6)控制活动(7)信息和沟通(8)监控
5、使用利率期权进行风险防范采取哪些措施? P9
1当预期某种利率标的资产将下跌时买入看跌的利率期权;
当预期某种利率标的资产将下跌时卖出看涨的利率期权;
当预期某种利率标的资产将上升时买入看涨的利率期权;
当预期某种利率标的资产将上升时卖出看跌的利率期权。
6、影响国际收支的因素P9
5影响因素主要有:
(1)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意味着该国的货币购买力下降,物价上涨,相应的货币对外币的价值下降,引起该国货币汇率减少。
(2)利率变化。利率高低会影响一国对金融资产的吸引力。一国利率上升,会使该国的金融资产对本国和外国的投资者来说更有吸引力,从而导致资本内流。一般而言,一国利率提高,将导致该国货币升值,反之,该国货币贬值。
(3)财政收支状况。
(4)各国汇率政策和对市场的干预。
(5)投机活动与市场心理预测。
(6)国际收支状况
(注:以上答案摘自书上,不完全正确,百度上也没确切答案)
经济周期与经济结构;国民收入的变化;货币价值的高低;政局动荡和自然灾害等偶发性因素;一国的国内经济政策;国际收支顺逆差。(摘自国际金融书)
7、对公司金融业务中的操作风险怎样控制?P12
4严格审贷岗位分离、经营与管理部门分离制度,在分行组建公司信贷审批中心及贷后监督检查中心。规范担保行为,确保担保合法有效。建立贷款分析制度。严格按间隔期进行贷后管理,深入企业调查了解生产经营与财务状况,预测发展趋势,及早发现问题,防范贷款风险。在贷款审批中,坚持查询中央银行登记咨询系统和其他系统的有关资料,要求法律事务部门严格审查贷款的合法性、合规性、有效性,进一步加强信贷档案管理。完善信贷责任认定制度,做到责任划分齐全,执行保障制度健全。加强系统刚性控制,按不同环节设置相应的管理岗位,专人专司风险控制。
8、对个人金融业务中的操作风险怎样进行控制?P12
4加强储蓄网点合规管理及业务系统建设,严格执行各项柜台业务规定。加强一线实时监督检查,促进事后监督向专业化、规范化迈进。在个人信贷业务方面,优化产品结构,改进操作流程,切实做好个人信贷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各环节的规范操作,防范信贷业务的操作风险。同时强化个人贷款发放责任约束机制,细化个人贷款责任追究办法。
三.论述题
1、操作风险报告内容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有关规定和银行业的大致做法,风险报告的内容包括以下5点:
(一) 风险评估结果
提交给商业银行高管的风险报告中,首先要呈现的是经评估后的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通常以风险图等直观的形式来展示。风险图是用来描述不同业务线风险发生频率或强度的图形,利用该图形各类风险的强弱程度一目了然
(二) 损失事件
风险报告要对当期发生的损失事件进行分析,至少包括事件的起因、发生经过、是否还存在类似事件等。操作风险报告应包括对银行当期发生的内部和外部损失事件的分析。
(三) 风险诱惑和对策
针对风险评估给出的操作风险状况,风险报告应该给出不同类型的诱因,尤其关注与业务密切相关的诱因,从而引起商业银行高管的重视。同时,针对风险诱因,报告须提出相关的对策
(四) 关键风险指标
对关键风险指标的分析,将使商业银行准确预测风险的变化趋势。所以,风险报告中应对关键风险指标变化情况作出分析和解释。关键风险指标最大的效益在于提供预报性信息,有利于实行风险预防和控制措施。
(五) 操作风险资本水平
充足的资本金是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基础。在报告中应针对风险变动情况评估资本的充足性,提出改进意见。还要针对资本模型的压力测试结果进行分析,以确定模型的准确性。
2、从法人客户的角度风险识别,如何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
商业银行在对单一法人客户进行信用风险识别和分析时,必须对客户的基本情况和与商业银行业务相关的信息进行全面了解,以判断客户的类型(企业法人客户还是机构法人客户)、基本经营情况(业务范围、盈利情况)、信用状况(有无违约记录)等。在进行基本面分析的核实后,对核实后真实有效的企业客户进行财务分析。对法人客户进行财务分析是通过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以及现金流量情况的分析,达到评价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管理业绩、经营效率,进而识别企业信用风险的目的。
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财务分析: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比率分析以及现金流量分析。
(1) 财务报表分析
通过对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分析,分析时注意报表数据的正确性。
①识别和评价财务报表风险。主要关注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及其质量能否充分反映客户实际和潜在的风险。
②识别和评价经营管理状况。
③识别和评价资产管理状况。
④识别和评价负债管理状况。
(2)财务比率分析
财务比率主要分为四大类:
①盈利能力比率,反映企业的盈利状况,用来衡量管理层将销售收入转换成实际利润的效率,体现管理层控制费用并获得投资收益的能力。
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100%
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100%
资产净利率(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100%净资产收益率(权益报酬率)=净利润/[(期初所有者权益+期末所有者权益)/2]×100%②效率比率,又称营运能力比率,体现管理层管理和控制资产的能力。通过对各种周转比率的分析,来评估企业在各种业务经营中的效率以及经营管理水平,常用的指标有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销售收入/[(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
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
虽然从表面上看,各项周转率越高,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就越好,但实践中并非如此③杠杆比率,用来衡量企业所有者利用自有资金获得融资的能力,也用于判断企业的偿债资格和能力。主要指标有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等。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利息保障倍数=(税前净利润+利息费用)/利息费用
利息保障倍数的缺陷是仅仅考虑利息因素,更理想的保障倍数应当是将企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本息支付合计数相比较。
④流动比率,用来判断企业归还短期债务的能力,即分析企业当前的现金偿付能力和应付突发事件和困境的能力。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其中: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
通常,企业流动比率较高或呈增长趋势表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较好或得到改善。但流动比率不能反映资产的构成和质量,尤其不能反映存货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速动比率在分子中扣除了存货,能够更好地反映短期流动性。但速动比率也有其局限性,没有将应收账款收回的可能性或时间预期考虑进来。
(3)现金流量分析
我们可以通过对现金流量表中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了解财务状况,发现财务方面存在的问题,预测未来的财务状况。主要对现金流量进行结构分析和趋势分析。
1.对它的分析以现金流量表为基础,现金流量表分为三个部分:经营活动的现金流、投资活动的现金流、融资活动的现金流。现金流量分析通常首先分析经营性现金流;其次分析投资活动的现金流;最后分析融资活动的现金流。
2.在分析企业现金流量时,应当全面考虑所有与信用风险相关的信息,通过完整的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总量分析、结构分析和趋势分析,揭示出借款人的财务健康状况,以判断还款来源和还款的可能性。
3.针对不同类型的贷款,对于企业现金流量的分析侧重点也是不同的。
对于短期贷款,应当考虑正常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是否能够及时而且足额偿还贷款;对于中长期贷款,应当主要分析未来的经营活动是否能够产生足够的现金流量以偿还贷款本息,但在贷款初期,应当考察借款人是否有足够的融资能力和投资能力来获得所需的现金流量以偿还贷款利息。
4.此外,由于企业发展可能处于开发期、成长期、成熟期或衰退期,进行现金流量分析时需要考虑不同发展时期的现金流特征。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
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和管理依然停留在“案件防范”、“加强检查监督”的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防控的范围和重点依然定位于银行内外部的“欺诈性”违法行为和案件,对于来自银行内部的流程风险、系统风险、人员风险及银行外部事件风险的关注还不充分。本文认为,商业银行要做好操作风险管理,必须变传统的“自上而下”模式为“自下而上”模式,直接向一线人员征集风险信息,主动追踪、处理操作风险事件,借助科技之力,打造功能强大的操作风险管理平台,实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动态管理与自我完善。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定义及分类
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可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三类。巴塞尔监管委员会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指出,操作风险是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其中:流程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主要是指业务运管过程中由于管理体制和制度的缺失、以及制度漏洞所造成的操作风险;人员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泛指在商业银行内部所有由于人员方面的原因给业务操作带来的风险。具体到业务运行工作当中,可以分为操作失误风险、违法行为风险以及核心人员流失带来的风险;系统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主要是核心系统、周边系统自身或系统之间,因设计缺陷或其他原因导致的直接或间接风险,分为系统漏洞风险和系统失灵风险这两个方面;外部事件引起的操作风险,主要是指因外部欺诈、突发事件以及银行经营环境的不利变化等情况的冲击,导致银行发生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
二、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和管理还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次,完整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框架尚未建立,即使是计划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商业银行,其操作风险管理的思路亦不例外:识别(根据监管分类列出操作风险事件类型)、评估(定期进行操作风险自我评估)、计量(损失数据收集)、控制(根据自我评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纠正)、监测(审计部门持续监测)。但是,按照上述思路进行操作风险管理,实际效果却不尽理想,其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操作风险识别“以点概面”。操作风险点无所不在、数量庞大、层出不穷,现有的分类其实只是沧海一粟。理论上说,操作风险点当然是可以动态扩张的,但由于局部私利、信息不对称、操作风险隐蔽性等原因,不可能全部列出。商业银行要管理好操作风险,应做到“实时报告蚁穴状况,确保有及时足够的沙袋堵住漏洞”。
二是操作风险控制“职责不清”、“执行不力”。由于操作风险涉及面广,风险类型复杂,专业能力要求较高,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模式实际上多为各职能部门分散管理,有些银行虽声称将操作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统一管理,实际上全面风险管理部门仅是进行形式上的牵头管理,实际管理职责仍落相关职能部门。涉及人员的操作风险主要由人力资源部管理, 涉及系统的操作风险主要由科技部门管理, 涉及外部事件的操作风险主要由安全保卫、后勤服务等部门管理, 涉及流程的操作风险由各所有业务及管理部门共同管理。各职能部门既是制度的制定者,又是制度的执行者,导致政出多门、各自为政。
三是操作风险监测“形同虚设”。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监测工作主要由审计部门或是风险部门负责,风险监测主要依靠各级风险监测人员的经验和直觉,往往
是发生案件后,才开始突击检查、查找漏洞、处理有关责任人,风险监测人员主动发现风险的能力不强,被动式、运动式、临时性的监测活动占据主流。此外,由于考核激励机制的原因,部分银行分支机构对大量损失较小的操作风险采取“就地消化”的策略,对损失较大的操作风险采取“过滤加工”的策略,形成“隐瞒文化”,导致操作风险信息在银行内部不能真实、全面、及时上传,风险监测形同虚设。
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体系的构建
操作风险实际上是一种全流程风险,只要有业务、有行动,就会存在人员误操作或流程设计不当或系统出错等风险,而且,操作风险还会随着业务的发展而实时变化。操作风险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商业银行过去的那种“自上而下”的管理,天然是一种“低效管理”。因此,商业银行要做好操作风险管理,必须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管理为“自下而上”管理。真实的风险信息,最权威、最及时、最有效的来源途径,一定是直接接触业务、直接接触客户的人员,商业银行应将操作风险管理扁平化,直接向商业银行所有个体员工采集操作风险信息,主动追踪、处理操作风险事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各个组成模块具体要求如下:
(一)操作风险信息收集
商业银行应打造功能强大的操作风险管理平台,对全行所有人员开放,允许任何与工作相关的不满意见或完善建议,直接在意见建议中心提交。这些意见建议经过后续的筛选、处理、反馈、固化流程,为商业银行自我完善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提交信息人员可自由选择实名或匿名两种方式,系统应默认匿名方式,以保护信息提交人员的人身安全,防止打击报复。提交信息人员应填写基本信息,必填项包括:姓名、银行卡号。其中:商业银行应确保“姓名”项真实,以防止恶意人身攻击、无中生有的举报等,但是,商业银行应确保操作风险信息系统中的个人资料绝对保密。
(二)操作风险信息有效性判断
商业银行应在总行风险管理部设置操作风险管理岗对风险信息进行有效性判断,过滤掉与工作无关的、已处理过的风险信息,将有价值信息转入处理流程。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应内置即时通讯工具,对信息提交者未表述明确的风险信息进行沟通明确。总行风险管理部门设置操作风险岗应判断风险信息职责所属,交主办部门或相关分支机构处理,并应将风险信息进行分类,为后续统计分析、风险评估作准备。
(三)操作风险事件处理
接受交办的机构提出处理或整改意见,交具体经办处理;具体经办经机构负责人同意后及时填写处理结果。系统设置办理时间提醒,具体经办人员每隔4小时/8小时/24小时/48小时收到办理时间提醒,超过48小时收到催办提醒。若接受交办的机构对部门职责有异议,认为不应由其主办的,应说明理由,并转办相关部门。若转办部门不明确或有争议的,提交商业银行机构职责管理部门裁定,若仍不明确或有争议的,提交行领导裁定。
上述处理流程均应公开透明,借助公众的监督评价,可以切实提高相关处理人员及机构的重视程度,确保处理的效率及质量,杜绝敷衍了事、推诿拖沓的现象。
(四)操作风险成果运用
商业银行意见建议的主办机构对意见建议的处理,不应就事论事、简单整改了事,而应举一反三,根据风险处理结果修正现有流程或制度,达到业务流程不
断优化、政策制度适时调整、操作规范简明展现的目的。因此,操作风险管理平台应设置“操作规范中心”,该中心包括“制度系统”及“操作系统”,根据改进建议形成良性映射,不断循环优化。
操作规范中心应内嵌“制度系统”,提供制度查询、制度制定及制度修订功能,主办机构对建议意见进行处理,形成处理方案后,需要以制度形式对管理要求进行固化的,可直接在制度系统中申请制度局部更替或是起草新的管理制度,经有权人批准后,系统自动将新旧制度进行替换,确保制度查询人员在系统中查询到的是最新有效的制度及管理要求。
“制度系统”应配合“操作系统”使用,将零散、分割的制度转化为流程化、完整的管理要求,每个岗位的工作人员仅需输入岗位名称,系统就自动提示岗位职责、操作规范、风控要点。主办机构修订或制定制度后,即应同步更新操作系统,确保系统展示的管理要求、操作规范实时有效。
(五)操作风险事件后台分析处理
1. 操作风险事件库管理。操作风险种类繁多,为实现操作风险的针对性管理,商业银行可参考巴塞尔协议损失事件类型,对操作风险进行三级细分,确保所有风险信息对应的风险问题得到准确分类。由于操作风险事件繁杂、操作风险分类需要统一标准,分类专业性要求较高,因此,该项分类工作应由总行操作风险管理岗负责。商业银行进行操作风险分类后,将能够直观展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薄弱环节,为商业银行针对性加强相关领域操作风险管理,提供明确指向。
2. 操作风险评估。商业银行应定期评估银行操作风险情况,提交总行决策管理层审议,为管理层采取操作风险控制措施、配置操作风险管理资源提供决策依据。
3. 操作风险计量。商业银行应根据银监会《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监管资本计量指引》,建立全行性的操作风险关键监测指标,例如:“内部欺诈事件数”、“外部违规事件发生率”、“操作风险损失率”和“综合人均发案率”、“百万元以上案件发案件数”,对操作风险事件进行分析跟踪,一旦发现关键风险指标异动,应立即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追查异动深层次原因,加强相关领域操作风险的关注及防控。
四、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展望
虽然操作风险事件纷繁复杂,但管理并非没有规律可循,关键是要从业务和管理实际出发,透过现象看本质。无论是业务差错、产品缺陷,还是违规操作、贪污受贿,都是操作风险事件的表现形式,核心问题都是业务流程或制度的完善。由于业务流程及制度渗透到银行的方方面面,要真正完善好业务流程及制度,商业银行应该鼓励操作风险问题的暴露和纠正。实际上,任何个体都不会独立存在,任何行动也都会与他人产生联系,操作风险事件一般都会或多或少地被他人员获知。如果这些风险苗头、风险信息能够及时传导到操作风险管理机构,并在公众的监督下得到有效控制或整改,那么,势必将消灭数量众多的操作风险,大大减少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损失。展望未来,若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能够打造高效实用的操作风险管理平台,以“自下而上”思维管理操作风险,就一定能够实现操作风险的动态管理,实现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标本兼治。
商 业 银 行 风 险 管 理 论 文
院系:国际教育学院 班级:财管08-3班 姓名:孙东哲 学号: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