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申士光电有限公司简介
2022-11-15
更新时间:2006-01-26 00:00:00作者:未知
1949年10月1日,当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时候,就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以当家做主的姿态,走进了一个新的时代。同时也确定了毛泽东本人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毛泽东,这个从偏僻的小山村走出来的一个农民的儿子;这个曾经改写中国近代历史的巨人;这个影响了中华儿女几代人的人民领袖。涉足他成长的轨迹,追手他成功的秘决,品味他人格的风范,纵贯他人生的魅力,得出的结论竟是这样简单明了。那就是铭刻在毛泽东脑海里;溶化在毛泽东血液中;体现在毛泽东言行上的,只有两个字——人民。可以这么说,毛泽东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全部,都源于人民观、融汇于人民观。今天,在我们昂首跨入新世纪新的历史时期,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活动中,在迎接中国共产党80周岁生日到来之际,学习和研究毛泽东的人民现,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人民创造了历史
没有人民,就没有人类历史。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主人。因为社会是人民的社会,人民大众代表着社会生活的主流。历史活动是人民自己的事业,人类社会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归根结底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是人民创造了人间奇迹,写出了人类发展的历史,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从四大发明到都江堰、大运河、万里长城,都闪跃着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正如毛泽东所说: “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人类的一切智慧都是人民群众实践的结晶。
毛泽东的对人民的这种认识和态度,付诸在他所从事的中国革命实践活动中。1927年初,随着北伐战争的展开,农民运动蓬勃兴起,当时站在敌对阶级一边的人指责农民运动“糟得很”。毛泽东则不然,他态度鲜明,认为农民运动“好得很”。为了驳斥那些锗误的、反动的论调,他深入农村调查,发表了长篇文章《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用大量的事实,来肯定、来欢呼农民运动的功绩。由于毛泽东坚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因而使他对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态度,“它(中国革命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阳,它是躁动子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可见毛泽东已看到了个国的希望,而这希望就是人民的力量,并由此发出了惊天动地的呐喊: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正是这种人民创造历史,人民决定中国命运的思想,支撑他在艰难困苦,曲折复杂的斗争环境中,出生入死,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带领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
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毛泽东明确指出: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已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求学期间,就思考着一个问题,为什么读了很多的书,这些书中却不写作田人的故事呢?他表示: “假如我自已有时间,让我写出一本小说来,我一定要把作田的、打铁的、挖煤的……都写成英雄豪杰。”以后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特别是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期间,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后,毛泽东的思想观念得到了升华,认识到只有“唤起工农千百万”,才能达到改天换地的目的。并明确指出:人民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事实证明,中华民族万众一心, 终于推翻了压在身上的几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千秋伟业。而反动势力最终以失败告终,究其根本原因,则总是低估了人民的力量。
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成功的秘决,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人民的参与和支持,否则,将一事无成。如果把历史比做奔流而下的江河,那么,人民便是滔滔东去的江水。而我们每个人则只是沧海一粟,人民中的一份子。所以毛泽东率领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因此,我们对1959年6月毛泽东到韶山写下: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光辉诗篇,对人民改天换地,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极大热情给予讴歌,就不难理解了。
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曾经指明: “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他又说:“战争的伟大之雄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这里说的是战争。我们党之所以要领导革命战争,其原因完全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了使人民群众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依靠什么人去进行革命战争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毛泽东揭示的真理,在于人民群众是我们党进行革命战争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以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的群众路线。因而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支援,在解放战争短短的三、四年间,打败了靠美国装备起来的国民党800万军队。陈毅元帅在讲到淮海战役的胜利时,曾深有感慨地说,我们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报车推出来的。
半个多世纪以来,纵观毛泽东毕生的革命实践,就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去实现人民群众获得自身的利益。过去,我们之所以办成一件又一件大事,是因为我们所做的事情,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办成一切大事的法宝。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改革发展的今天,我们党要想有更大的作为,就更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如果说毛泽东同志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劳动人民创造世界历史的思想,具体化为共产党人的人生观。毛泽东自己就是这种崇高思想的体现者。
和人民打成一片
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毛泽东曾形象生动的讲述过党和人民之间的关系,他说: “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离开了人民,就好比种子离开了土地。他用通俗的语言,浅显的道理告诫我们,脱离了人民,我们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早在井岗山革命根据地开创时期, 毛泽东时常教育红军指战员,对老百姓的一革一木尤其要珍惜爱护。如果部队借住群众的房子,出发前一定要打扫干净,门板要上好,柴禾要捆好,缸里的水要装满,吃了老乡的米、油、盐,都要按市价算钱。每次队伍出发,都要督促检查给老百姓的钱付了没有,无论何时、何地,不能侵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并亲自制定了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
董必武这样讲到:“没有全党的吃苦耐劳,不能领导民众;没有领袖的吃苦耐劳,不能领导全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主席就是病,跛子疟疾打得起不了床,还是同士兵和工作人员吃同样一份的饭和菜,硬拒绝被服厂多发他一套衣服。正如他的亲密战友周恩来所评价的: “我们的领袖是从人民当中生长出来的,是跟中国人民血肉相联的,是跟中国的天地,中国的社会密切相关的,是从中国近百年来和“五四”以来的革命运动,多少年革命的经验教训中产生的人民领袖。”
与人民建立深厚的感情。毛泽东对人民的真情实感,出自于他对人民的热爱,这种爱戴是毛泽东在长期的实 际生活中,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锻炼培养的结果。他坦率地介绍过他自己的感情变化的经验,说: “革命了,同工人农民和革命军的战士在一起了,我逐渐熟悉他们,他们也逐渐熟悉了我。这时,只是在这时,我才根本地改变了资产阶级学校所教给我的那种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感情。”他还说“我们知识分子出身的文艺工作者,要使自己的作品为群众所欢迎,就得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一个变化,来一番改造,没有这个变化,没有这个改造,什么事情都是做不好的,都是格格不入的”。
据毛泽东身边工作的同志回忆,毛泽东最快乐的时候,就是与老百姓在一块的时候,“在延安时,无论他住在杨家坪、枣园,还是王家坪, 逢年过节总将左右邻居、老乡请来一起欢度佳节。”在毛泽东看来,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多与人民大众多接触,才能使自己的思想符合中国社会的实践和存在,才能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
毛泽东与他老师徐特立的深厚情意是众所周知的,而毛泽东对徐老的尊重, 除了师生之间的情谊外, 更是因为徐老对人民的热爱。1937年1月30日, 毛泽东在延安写给徐老一封信中,可以看到这一点。信中写道:“你是心里想的就是口里说的与手里做的,而在有些人他们心之某一角落,却不兔藏着一些腌腌臜臜的东西。你是任何时候都是同群众在一块的,而在有些人却似乎以脱离群众为快乐。……”1959年6月25日, 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在短短的两天中,他接见了3000多群众, 占韶山冲当时总人口的80%。而且与大多数人都握了手,期间还特邀请50多位烈属、老地下党员、老农协会会员和赤卫队人员共进晚餐,再现了领袖与人民的悠悠深情。
和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密切的联系。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更是注重与人民的联系,和人民打成一片。
1959年底,毛泽东考虑到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暂时困难,便郑重其事地向工作人员宣布: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定量! “毛泽东不喜欢吃牛羊肉。只喜欢吃猪肉。但是,在国家最困难的日子里,他曾经七个月没吃一口猪肉。有时工作一天只吃一盘子马齿苋或炒菠菜。无论是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还是经济发生好转的日子里,毛泽东都始终保持着生活简朴,他穿的衣服、鞋、袜,补了又补,缝了又缝。以身作则,不搞特殊。
不仅如此,毛泽东为了掌握了解人民群众的真实的生活现状,还时常派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家乡,调查走访,并要求写出详实的报告,他自己外出视察;也总是礼贤下士,注意广泛接触人民群众。在他的家乡韶山,在浙江绍兴东湖、在湖北武钢、在东海舰队……,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再现了他与人民群众接触,交谈的动人场面。可见,毛泽东因心系人民而伟大,因赢得人民的拥戴而成功。一位外国友人这样写道:“对毛的崇拜,与对斯大林的崇拜在起源,特别是在社会政治功能方面,还是有根本上的不同。对毛的崇拜是围绕人民革命公认的领袖人物形成和发展的,这位领袖无论在革命胜利前还是在革命胜利后,都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
向人民学习
甘当人民的小学生。毛泽东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强调向人民学习和必要性和重要性。他说“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与人民血肉相联、鱼水相依的情意,也出自于他对人民的尊重。向人民学习,贯穿于他一生的革命实践。在红军初创时期,部队转战,每到一地,他都要教育红军指战员,要放下架子,当群众的小学生。干部到群众中去,不要带传令兵、秘书。如果你摆官架子,群众就不愿接近你,更不会同你谈心里话。共产党员、革命干部都是人民的儿子,是群众中的一分子,什么时候不要把自己摆在特殊的位置。他在延安结识的美国朋友是这样介绍他的“在他领导下,党里知识上骄傲的知识分子,被派到乡村里去‘向人民学习’ 而土生土长,从斗争中成长的、能干然而常常是不识字的领袖们,则被派到延安,以获得一般的教育和政治理论。”
向人民学习,也是毛泽东对子女的要求, 1946年2月,他的大儿子毛岸英从苏联学习回国,他对爱子说:你在苏联的大学毕业了,但是中国的劳动大学你还没有上过,你应该去学习学习。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将在农村经过几年土地改革工作锻练的毛岸英,下放到北京第一机器总厂去工作,让他去体验工人的生活。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又把毛岸英送到朝鲜,让他在军队里战火中经受锻练和考验,最后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在人民群众中吸取营养,增长才干。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毛泽东倡导的我们党的领导者的工作方法,并把它确定我们党的路线,即群众路线。他特别注重要在实践中向人民群众学习,强调要“拜人民群众为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他自己则身体厉行。不论在战争中、行军路上、还是战争间隙,毛泽东都置身于群众中,把它看作是领导者的基本功,他总是把人民群众作为‘丰产’的‘试验田’,这也就是当时红军中广为流传的‘毛委员有办法’的原因所在。在延安, “毛主席的《论联合政府》,在党的‘七大’大家提了八十几条意见,凡是对的,即使是一个字,主席都吸收了。”
在毛泽东的革命生涯中,他虽然都是谋划着国家和人民的宏图大略,但他时时处处都能去虚心向人民学习,在实践中,在与人民群众的接触中,去吸取营养。在他的文章著作中,虽然都是讲述的革命大道理,但他的语言、词汇生动、朴素、丰富、简明,深受人民的喜爱,引起人民的共鸣,振憾人民的心灵。最后化为巨大的精神力量,产生良好的杜会效益。在他的教育培养下,我们党的老一辈领导干部中,不少人文化程度不高,但办法很多,组织能力很强,决窍是他们善于向人民群众学习,善于在实践中摸索,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因此,一个聪明的领导者,要经常向人民群众请教,与人民群众多交朋友,多和人民群众商量办事。特别是遇到困难的时候,更要注意深入群众,在群众的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对人民负责
人民拥护、人民满意是我们工作的唯一标准。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的毛泽东,以对人民负责当作自已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当成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目标,他明确在表述道: “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符合人民的利益。”他告诫全党同志“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1942年8月的一天,参加边区政府征粮会议的延州县县长被雷击死。街上老百姓有人说怪话:雷公为什么不打死毛主席?保卫部门要追查讲这个话的人。可是毛泽东没有让追查,而是派人了解情况,后来调查发现,陕北这个一百三、四十万人口的地方,一年征收十九万大担公粮。公粮征多了,人民负担重,他们不满。于是,毛泽东提出不能再这样办了,决定把公粮减为十六万大担,同时开展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减轻了群众的负担,受到群众的拥护。
1960年春,毛主席到浙江绍兴东湖农场考察时, 了解到办公共食堂的许多弊端,当即决定中央办公厅派人分别到湖南、浙江去调查。后来。党中央作出了停办农村公共食堂的决定。
注重倾听人民的呼声。毛泽东对待反映的意见和建议,包括一些尖锐的意见,甚至错误的言论,都能认真听取。正确的,并改正接受;不正确的,引以为戒,不打棍子,不扣帽子。邓小平是这样评价的“听到群众有一点议论,就要速查所谓‘政治背景’、所谓‘政治谣言,就要立案,进行打击压制,这种恶劣作风必须坚决制止。毛泽东同志历来说,这种状况实际上是软弱的表现,是神经衰弱的表现。”毛泽东所倡导的,是要真正在革命队伍中,在实际工作中,营造出一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诫”的民主气氛。
1941年底,在陕甘宁边区召开第二届参议会,民主人士李鼎铭等提出一个有关财政的提案,建议政府实行精兵简政。毛主席看到后,非常重视,并指示在全党立即推行。1951年8月下旬,北京石景山电厂和石景山钢铁厂分别写信给毛泽东,反映当时厂内工资不合理的状况,并提出解决的建议。办信的同志压了几天,未将这两封信反映上去。毛知道后,严厉批评说:“共产党员不为工人阶级办事,还算什么共产党员!”正如他讲的“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伯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的对,我们就改正。你说得的办法对人民有好,我们就照你的办。”
注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为了对人民负责,毛泽东特别强调调查研究,提倡把理论和实践,把中央的路线、分针、政策和各地的具体情况,更好地结合起来,从而进行创造性的工作。他曾经生动地、形象地批评过那种:中央画图样,省市抄图样,地县走图样,基层没图样,这样一种不调查研究,不结合实际,只是照抄照搬地领导方法。其结果必然使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正确地贯彻执行。他多次教育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机关工作人员要坚持下到基层,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呼吸新鲜空气,不仅是走马观花,而且要下马看花。他说: “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仍的出发点。
为人民服务
当人民的勤务员。毛泽东把为人民服务确定为我们党和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作为他毕生的追求。早在青年学生时代,毛泽东就给自已起了一个叫“子任”的名字。即把拯救中华民放作为自乙义不容辞的责任。那时,毛泽东与人民大众的心已紧紧地贴在一起了。一九二一年春,毛泽东参加党的“一大”回到韶山,在自家的厨房里大炉边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教育全家人,舍小家,为大家,舍自己为人民宽裕的家庭生活。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的夫人杨开慧、他的弟弟毛泽民、毛泽潭、他的儿子毛岸英等,一家共有六位亲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毛泽东的这种为了人民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人格风范,正如董必武所讲述的: “我们大家都自认为是毛泽东的学生,我所了解的毛主席有两种特别精神:一是为老百姓当勤务员,一是实事求是。”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日子里, 有这样一件事情,毛泽东夫人扬开慧的哥哥杨开智,得知毛泽东当了中央人民政府的主席,便写信联系,要上京,找其解决工作生活问题。毛泽东当即(1949年10月9日)写信给时任湖南省军政委员会委员、长沙军管会副主任的王首道:“杨开智等不要来京,在湘按其能力分配适当工作,任何无理要求不应允许。”同一天,他又写信给杨开智:“希望你在湘听候中共湖南省委分配合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来京。湖南省委派你做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不要使政府为难。”早在1944年,毛泽东就有过明确的表述: “我们的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
做人民大众的“牛”。在他看来,那些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党、为人民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人,是最值得他学习,最使他欣慰和尊重的。”从而激发起他题词、写文章、甚至参加追悼会等。他曾参如烧木炭的普通一兵张思德的追悼会,并发表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充分肯定了张思德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他曾撰文赞扬中国革命文化战线上的旗手鲁迅,号召全党同志象他那样做人民大众的“牛”,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他曾抱病出席陈毅同志的追悼会,崇尚他为了人民的利益‘手莫伸”的高贵品质,,特别是1963年3月5日,他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 不仅是他对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发出的号召,更是他出自内心的那种对雷锋同志“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这种崇高精神境界的赞赏,以及值得他学习的一种认可。
毛泽东身为人民的领袖,但他从不高居于人民之上,而是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为人民办实事。广大人民群众也就拥护他、爱戴他,忠实地执行他的主张。这是毛泽东几十年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并正确领导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结果,也是人民群众从自己长期的亲身体验中得出来的结论。外国友人是这样评价他的:“我从未做到使他(毛泽东)说出中国共产党将赢得胜利的话,他仍总是说中国人民将赢得胜利;只要依靠人民,中国共产党将获得成功。他认为各个政党,只要为人民服务,就能长期存在下去。”
温故知新。今天,我们在以江泽民为首的党中央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胜利地跨入了2l世纪,今天,我们正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极大的勇气,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在赢得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在迎接新的发展的历史机遇和挑战面前,重温毛泽东的人民观,学习毛泽东的人民观,永远牢记他老人家的教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和小集团的利益出发。”我们的党就会更加赢得人民的信任,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也将更加前程似锦,我们的人民必将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