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本末论与矛盾论

更新时间:2005-12-20 14:12:58作者:未知

    中国的传统哲学着重论述的是本末论,舍本逐末,如邯郸学步最后连自己的路不会走了,只好爬着回去。《四书》首篇《大学》开篇明义: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可谓近道矣。又有:本治而末乱者否,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末有之也。可见本末论是中国古代哲学精髓。本末论阐述是发展的关系,道分阴阳,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阴阳是不会消失的。如同一粒石子投入平静的水中所生的涟漪,水本来是平衡的,但在石子的冲击下,水向下分开,之后又有周围的水来复,而复而过之高出周围的水面,又向下分开,如此往复。以此来说事理则是事物初始是平静的,而后总在过与不及的发展变化之中。涟漪向四周转递开来,范围越来越大,而原始的动力越来越小,但是动力还是存在的只是变得越来越细微了,此可称之为道隐,《中庸》有:见乎隐显乎微。察于最细微的东西即是知本。最终,动静相复,又归于平衡,此称为太极。中国传统哲学注重于观水,老子、孔子、庄子,都从水中悟出哲理。水之理实际上就是平衡与不平衡,动与静之理,以此可以推知事物原本。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精髓是矛盾论:1、矛盾的一方面必然消灭另一方;2、胜利的一方面又产生新的矛盾;3、新的矛盾又相互斗争,如此循环往复,推动事物发展。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共存于同一系统中。矛盾的翻译考虑这一基本概念对应中国哲学的一个喻言:古代有一人同时推销他的予与盾,他吹嘘:我的予锐利无比,可以刺破所有的盾;可是隔一会儿又说,我的盾坚硬无比,可以抵御所有的予。这时就有人为难他:如果以你的予刺你的盾到底是谁胜谁负呢?予盾的概念里就含了一个胜负观念在里面,同胜同负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有时胜有时负,一胜一负是存在的。这构成了矛盾论的基本论点。但是失败的那一方是不是必定消亡呢?只有胜的一方存在呢?以这种观念看社会危害极大,自然有阶级斗争为纲的说法。可是这种观点实践证明是错误的,阶级斗争搞的最厉害的文革时期,也没有见他促进社会的发展。就拿辩证唯物主义的几个基本对子来说吧!不能是动的一方消灭静的一方,再在动中产生新的矛盾,动静之外别无他物。也不能是生产力消灭生产关系,再在生产力中产生新的东西出来。如果真是这样,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就会被他的辩证唯物主义推翻。

   
    《易经》有言: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实际上进是一态,退是一态;存是一态,亡是一态;斗争是一态,和谐是一态。矛盾论,实为亢害之学说。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早就认识了它的危害性,著书以警世人。

    因此,我们对矛盾的必须正确理解:

      一、矛盾的双方不存在互胜的关系,如一个硬币的两个面。有反正,阴阳。阴阳互根,不可分割。中国古代哲学有:阳气凝聚为阴,阴气发散为阳。并非真有二物相对。有:立天之道阴与阳(时序),立地之道刚与柔(位置与性质),立人之道仁与义(人格)

    二、从物质发展的角度来说也没有互胜之理。物质由简化为繁,繁的现实事物往下分为可分的层次种类越来越少,最终只有两类性质完全相反的物质。人类每知道一层,以及这一层所属的物质类别人认知能力就向上提一大步。每一层都有自己的规律性。最细微的物质就是宇宙的原本。是宇宙初期的物质那时它是宏大的。因此,物质发展的原本不是矛盾的一方消灭另一方的关系,而是两者都存在,不会消失,只不过由宏大变得微小了,变成隐含的了。而物种也由简变为繁。

     三、相胜之理有他产生的层次: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合太极为五行,五行有相生相克之理。相生是一个时序之理,相克是一个空间之理(由于事物所处的位置不同而相克)。这时,产生了一个理解的难题:事物发展一个时序的变化,那么,它的各阶段也能相克吗?确实如此,前面的东西不是消灭了,而是作为一个潜在的因素保存下来对后的东西发生影响。如现代的混沌理论:一只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可能影响一个月之后的加州天气。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当然对现在没有什么影响,但影响后一段时间的变化。另外从相对论的角度来说没有同时的概念,如我们现在的地球也许正在接受几亿年前一星系爆炸的影响。所以先亦制后,后亦制先。《中庸》有:“知所先后,可谓近道也。”相生与相克也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

    四、从社会发展学说来看也不应持相胜之理。社会发展实际上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演化。生产力是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既科技),生产关系是人在劳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推动社会进步的因素只有科技。因此,社会发展只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理。没有阶级斗争也是社会发展的第二原理。如果有这样一个第二原理,那么,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也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被统治阶级一定要适应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又束缚了统治阶级。这样一说,阶级斗争又不能存在。因此,社会发展本身就是一个自然之理,如春、夏、秋、冬。不因,夏比其他季节穿的少就更好。文革时期提出的宁要社会主义一根草不要资本主义一根苗的错误被否定了,邓小平理论提出:只要利于发展生产力就是好的,撇开了“姓资”“姓社”的问题。可是要彻底清除文革毒害,关键还是要正确理解马克思基本原理,特别是矛盾论。


本文标签:

为您推荐

弗洛伊德笑论批判

理论的突破常常生长于对以往理论大家思想的再思考之中。在西方喜剧理论史上,弗洛伊德的笑论思想富有重大理论启发价值,备受重视。我国学术界对弗洛伊德笑论的研究却一直处于译介和初级评价水平上,更不要说进行系统的、创造性的美学转换工作了。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

2011-12-01 18:37

价值之真与假的界限

价值观上的相对主义,是当代哲学的一个主潮。在我国,国门打开以后,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领域对长期以来的意识形态中心状态的疏离,更强化了这种价值相对主义思潮之流行。于是,非中心、边缘化、多元化、解构、非确定性等等名词纷至沓来,充斥学者文人笔端,蔚成一种时

2011-12-01 18:36

事实与价值

事实与价值的关系始终是价值哲学讨论核心问题之一,而“价值事实”与“非价值事实”概念的引入,无疑更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事实与价值的关系。由此看到了事实与价值的区分与联系,进一步得出了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的结论。

2011-12-01 18:35

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及其社会集团理论

一 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实质 在资本主义世界进入垄断时期,随着资本的高度集中,社会也以一种外在于人的力量压抑和窒息着个体的人,存在主义哲学就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对个体的人的思考。在这种思考中包含着对人的异化的关注、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谴责。但是由于存在

2011-12-01 18:34

总体范畴在历史理解中的作用—卢卡奇的历史观

卢卡奇的成名著作叫《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年,这部著作刚刚问世就遭到了共产国际的批判。50年代以来,这部著作被重新发现,并被视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其实,共产国际和西方马克思主义都片面地理解了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是一部有着很多重大错误的书,但

2011-12-01 18:33

论批判的终结

在德国哲学家眼中,批判一词倍受青睐。自从康德用三大批判构建起哲学大厦以来,批判就成了哲学家手中的法宝。在黑格尔哲学解体的过程中,青年黑格尔派曾使批判滥觞。在 20 世纪,法兰克福学派再一次滥用批判,把哲学批判发展到顶点,以致于再也无路可走了。法兰克福学

2011-12-01 18:32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