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儒家哲学的主要课题:理性与情感

更新时间:2005-12-20 14:13:27作者:未知

摘要:情感是孔子仁学的第一原则。理性和情感的关系是孔子仁学的主要课题。孔子以“仁是理性的普遍情感”这一论断解决了理性和情感的统一。宋明新儒学以“生生”为核心,重新肯定了被佛学消解的理性和情感,在自然目的论中理性和情感完成了统一。

关键词:理性;情感;仁;生

成德践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儒家的不易信条。“亲亲、尊尊”的德性伦理,是儒家义理的核心内容。在先秦,孔子首次为儒家的德性伦理提出了一个合理可靠的论证,其核心在于情感原则。在孔子之前,“人为什么要过道德生活”这个命题是和具有人格神色彩的天、帝关联在一起的。孔子的仁学,以情感为第一原则,以理性和情感的统一为主线,开创了以“道德何以可能和何以必须”为根本课题的儒家哲学。孔子的仁学中,天的人格神意味淡化,而道德实践的主体-人的作用凸显,以亲情为起点的情感原则和有别于认知理性的实践理性原则双翼并举,最终指向一条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成圣之路。道德何以可能?何以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一个普遍性的原则。孔子从孝、悌这种真真切切的可感可验的家庭亲情为出发点,为他的仁学体系建立了一个普遍性原则-情感。孔子认为,人是有情感的生灵,每个人从一出生,就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1],从出生到老死,时时刻刻都处于父母、兄弟、朋友等五伦的情感互动之中。情感生活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人又是有理性的生灵,每个人都能从“有限”的爱亲推广到“无限”的爱人。既然情感是必须的,而且又可以是普遍的,因此,德性伦理就完全可以?餐耆?Ω糜泄餐?模?灰蛉恕⒁蚴薄⒁虻囟?涞谋曜肌U庋??鬃拥娜恃Ь臀?叭艘??械滦缘娜粘I?睢碧岢隽艘桓龊侠淼穆壑ぁ;褂Ω们康鞯氖牵?楦性?颍?悄谠诘摹R虼巳寮艺苎ё⒅靥逖椤⑻逯ぁ?鬃游?寮艺苎Ы?⒌闹魈逍栽?颍?郧楦形?诵牡那楦泻屠硇韵嗤骋坏脑?颍?院笫廊逖Р??司龆ㄐ缘挠跋臁C献拥摹扳???娜私杂兄?保?导噬暇褪侵糕???槿私杂兄?C献拥摹耙逶谀凇保?叭室迥谠凇钡穆凼觯?嵌钥鬃咏?⒌那楦性?虻哪谠谛院推毡樾缘慕?徊铰壑ぃ??矣辛诵碌哪谌荨?鬃咏?⒌那楦性?颍?谴有ⅰ?┑那浊槎?吹模?渲饕?氐闶钦媸滴尬保?鬃邮怯谩叭酥??仓薄盵1]这一说法来说明此点的。真实的情感在理性的提撕下成为“爱人”的普遍情感,并在实践过程中,无过无不及地表达为礼仪,也就是外王层面。在孟子的时代,对“情”的讨论进一步深入了。(郭店竹简有很多这方面的资料)孟子承继了孔子的义理规模,认证了情感原则的内在性和普遍性,但他比孔子更进一步,他在源头上,把情感认定为是“善”的,以“恻隐之情”来讲“情”,就是说,情之本是善的,这体现在他的性本善的说法中。“性本善”就是“情本善”。爱是情,但是,爱也有个是非对错,“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模环撬?阅诮挥谌孀又?改敢玻?撬?砸??谙绲撑笥岩玻?嵌衿渖??灰病!盵2]这样的恻隐之情,已经是知是知非的理性的情感了。也就是说,孟子把在孔子处必须交付给理性的,要在实践过程中予以调节才得以无过无不及的情感简洁地浓缩到他的本善之情中。因此,在孟子的理论中,他很少言及“中庸”,很少言及在孔子处时时要言及的以理性调节情感。因为,孟子的本善之情已经具有理性的品格,即无过无不及的中庸品格。这样,在孟子处,重心就着落在如何把这个本善之情“扩而充之”了。当然,扩而充之,这也涉及到了人的理性的作用。儒家义理的核心是情感和理性,即便象孟子,已经把理性品格内化在本善之情中,他也同样强调在道德实践过程中,理性是不可或缺的。《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当然是情感。这是强调了情感的内在性和普遍性。用“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的表述把孔子仁学的核心原则-情感原则完全肯定下来,并做为成人之“道”的出发点,同时,强调“发而中节谓之和”,也就是说,在成德践履的过程中,理性的调适功能同样不可忽视,所以才要“修道之谓教”。《中庸》的思想和孟子的“性本善”的学说,都是在孔子开出的义理框架内的,核心在?谇楦性?颍?硇院颓楦械墓叵凳瞧渲械闹飨摺Mǔ0选疤烊撕弦弧弊鑫?惹厝逖У闹腹椋?坪醪⒉蝗非小O惹厝逖?腔?谀谠谇楦械闹魈逍缘赖抡苎АO惹氐兰遥??谂?腥说睦硇缘挠邢扌裕?浴靶味?系母旱姆椒ā笔迪秩硕宰陨砝硇缘姆穸ㄐ缘某?剑?攀且恢痔烊撕弦坏睦砺贰6?惹厝逖В?涌鬃涌?迹?亚楦凶魑?赖率导?某龇⒌愫螅?炀突?旧现皇歉鲂槲唬???保?匀说睦硇允亲髡?娴钠朗龅模?蝗唬?我匝浴翱思焊蠢瘛保亢我匝浴靶奚怼保咳绻?翟诳鬃哟Γ?褂小疤旌窝栽眨?氖毙醒桑?傥锷?伞盵1]的感叹,到了孟子和《中庸》,就只讲知天、事天,讲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交是天下之达道,进一步把情感原则作为道德践履的出发点和核心,并把这一内在而普遍性的原则完全肯定下来。正因为情感原则,儒学才要讲体验、体证,它有别于思辨的道家智慧,不需要形而上的体系的完美构造;正因为实践理性原则,儒学才需要修身,才需要道德践履,由此成圣之道是个死而后已的永无止境的过程,需要慎思,明辨和笃行,需要不断学习和反省。而先秦道家则是种境界形态的思辨哲学。

汉代董仲舒以天人感应说来重建儒家的纲常伦理,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和政治原因的。在董仲舒的理论中,天是赏善罚恶的绝对至善的人格神。这是一种神学目的论思想。从儒学内部的发展来看,他的这一理论是和孔孟儒学异质的,关键之处就在于他不象孔孟那样把情感作为纲常伦理的出发点和核心原则。因此,他就必须张扬人的理性。在神学目的论的大框架下,他同时极力张扬了作为道德实践主体的理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并没有背离儒家,而且,还作出了他的独特贡献。同时,他的目的论思想,在一定意义上,为宋明理学的自然目的论提供了思路。

魏晋间玄学思潮起。有无之辨和名教与自然的关系成为这一时代的主要课题。在政治和社会层面上,儒家的纲常伦理并没有受到大的挑战。而如果纯粹从思想史的层面看,玄学反倒为儒家的道德伦理作了形而上的论证。这是一种时代背景下的儒道合流。玄学为儒家道德哲学提供了一种思辨的方法论,到了宋明理学时期,就发展为儒学的体用论了。郭象的理论,认为名教和自然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裴頠的崇有论则认为名教不可越,而王弼的贵无论是最具有形而上的理论色彩的,认为必须越名教而任自然,但是,王弼仍然声称孔子是圣人。圣人有情无情论,也是当时论争的一个大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孔孟儒学的两个基本要素理性和情感,在玄学思潮中都得到了相当充分的讨论。贵无论和贵有论,实际上都对人的理性能力进行了深入探讨,再加上情感问题的重新提出,自然这一概念的重新阐释,这些都开启了有宋一代新儒学的先驱者们的思路。

真正对儒学义理构成挑战的是佛学。佛教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魏晋期间有个大发展,而到了隋唐,是其鼎盛时期。华严宗、唯识宗、天台宗,尤其是禅宗的盛行,使得儒家道德哲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现实的社会政治层面,儒家的纲常伦理依然是占统治地位,但是,有识之儒者清醒地看到,如果儒家仁义的内圣之学已然动摇,那纲常伦理的外王层面的大厦就岌岌可危了。韩愈、李翱等人作了重建人文价值体系的尝试。韩愈的《原道》辟头就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他在《原性》中进一步提出性三品说,认为性是与生俱来的,情是接于物而生的,性的内容是仁义礼智信,情则包括喜怒哀惧爱恶欲。李翱在《复性书》中,则明确提出,要为儒家义理立性命之源,他说,“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他们试图找到一个内在的普遍性的原则,重新来论证儒家德性伦理。他们在儒家经典中以《大学》和《中庸》为据,这也是一个贡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是上承先秦儒学,而下启宋明理学的。然而,他们对孔孟儒学的义理核心并没有把握住,对佛学之于儒学义理的真正挑战之处看得不清,因此,他们没能建立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儒学。这个历史性任务有待于来者。

延至北宋初期,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高举反佛老二氏的大旗,可是,他们基本上还是着眼于社会政治层面来应对佛学,力斥其逃君臣之礼,去父子之情,绝夫妇之义。公正地说,他们从韩愈、李翱走到的地方又往后退了一步。他们只是尝试重建仁义道统。而实质上,不破就不能立。如果不能把握儒学义理的根本精神,和佛学对儒学德性伦理的挑战究竟在何处,就不可能重建新儒学。

这个历史性的任务,落在了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身上。在考察他们对新儒学的建立各自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大体地描述一下佛学理论主要在哪些方面对儒家学说构成挑战甚至可以说是致命的威胁。大致可以从宇宙论、人生论、心性论来说。佛学认为,山河大地一切皆是虚幻,宇宙万物是人心生灭妄想所生之虚幻之境;生死是可以轮回的,人的形灭了,神仍在,不断地轮回。人生是个苦海,爱嗔痴三毒使得人生在世,永无快乐之时。心是作用心,万法唯心。万物皆因缘而生,缘起而性空,总之,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空。实际上,我们可以简单明了地这么说,佛学理论把儒家义理中的两大要素理性和情感毫不留情地击碎,这是釜底抽薪之举,这种挑战是极其严峻的。强调亲亲、尊尊,以孝悌为仁义之本的纲常伦理,不管是以情感为出发点和核心的孔孟仁学,还是以理性为出发点和核心的荀子的礼学,还是预设了纯粹至善的人格神的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在被抽掉了理性和情感两大要素之后,确实是大厦将倾。内在的普遍性的原则无法建立,内圣层面无法挺立,那外王层面更是无从谈起。佛学的根本理论已经把理性和情感的不可靠和不确定性说得很透彻了,如果只是简单地重新以情感或理性作 为内在普遍性原则,名之曰性命之源,那是一种无视佛学挑战的作法,至少是无法与之相衡的。如何重新找到一个无可置疑的基点,找到一个完全可靠的内在普遍性原则,从而为儒家义理寻找一条出路,为道德何以可能和何以必须的问题重新予以论证,这就是北宋理学的急切的历史性课题。

考察北宋理学这几位代表人物,时刻必须关注以下两点:其一,他的理论如何回应和反驳佛学?其二,他的理论找到了什么样的内在普遍性原则,来重建儒家的德性伦理?不用这两点来衡量一个理论体系,那很可能要么失之简单,要么失之附会。以下我们略微评述一下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几位代表人物。

《太极图说》和《通书》是周敦颐的主要著作。其特点是以《易传》为文本依据,以阴阳五行说构造宇宙论模式,宇宙万物生生不息,来自太极之动静。实际上,本源是无极也罢,是太极也罢,都是次要的,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周敦颐以此来回应佛学的山河大地皆幻的宇宙论,彼言一切皆为“假有”,我则言一切皆“真实”,彼言“虚”,我则言“实”。天地万物一切皆实,这确实是很关键性的一点,如果一切皆是虚幻,礼义仁智信从何谈起?所以,周敦颐从此点入手,以回应佛学,是大有功于儒学的。在他之后,儒家无一例外地,或言阴阳五行之变化,或言气之流行,都是为了回应佛学的山河大地一切皆幻之说的。周敦颐认为人得五行之气而贵为天地之灵,而“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立人极焉”[3],人极其实就是人之性,就是他找到的一个内在而普遍的原则。在《通书》中,他更进一步,以“诚”来说明这一内在而普遍的原则,诚是内在的性命之源,是周的理论中的基点。诚既是万物化生之源,也是人的仁义礼智信的德性伦理生活之本,是内在于人的普遍原则。先秦儒学在论证人要过德性伦理生活时,并不涉及宇宙论,而是直接从人的情感存在出发。作为北宋理学的第一个理论体系,周敦颐的以“诚”为核心的理论,把宇宙论与德性?桌硐喙亓???俏?嘶赜Ψ鹧У奶粽剑??龀龅囊恢址当究?碌某⑹浴7鹧У挠钪媛酆推湫男月凼墙裘芟嗔?模?胶哟蟮匾磺薪曰玫挠钪媛凼峭蚍ㄎㄐ模?灯鹦钥盏姆鹧?男月鄣谋厝坏穆呒?耐蒲荨O嘤Φ兀?芏匾靡灿锰烊撕弦坏哪J交赜Ψ鹧АL??蛟怀希?怯钪娴谋咎澹ū咎逭庖环冻耄?抟傻厥抢醋孕?Ш头鹗希?惹厝逖?敲挥幸膊槐匾?姓飧龇冻氲模??彩堑赖率导?魈澹?说谋咎澹?箍??手抢褚逍盼宄#??滦陨?钪?谰荨S钪娴谋咎澹?鲜侨室灞咎宓牡1#?绱耍??衔??臀?寮胰宋募壑档闹亟ㄕ业搅艘桓隹煽康幕?恪;褂校??档米⒁獾氖牵?芏匾萌衔??鲜前傩兄?矗?嗍侨诵灾?矗?延钪媛酆腿诵月廴谖?惶澹?浔澈蟮睦砺勰J绞恰疤烊撕弦弧薄G懊嫖颐翘傅剑?惹厝逖?敲挥姓飧鎏烊撕弦坏哪J降摹!吨杏埂分薪蔡烀??叫裕?雌鹄此坪跏前烟旌腿斯亓?谝黄穑?抵噬希?皇俏?吮砻鳌靶浴钡哪谠谄毡樾缘奶刂剩??杂质侵肝捶⒅?才?Ю种?椋?⒚魅分赋觯?馐恰疤煜轮?蟊尽保?吨杏埂返睦砺鄄⒚挥惺裁刺烊撕弦坏睦砺贰R?刑烊撕弦坏睦砺罚?疤岜匦胧悄康穆鬯枷搿6?偈娴奶烊烁杏β劬褪且恢稚裱?康穆邸6?芏匾玫某霞仁怯钪嫱蛭镏?矗?质侨室謇裰切灾?矗?馐亲匀荒康穆鄣乃枷搿4铀蚊骼硌У姆⒄刮颐?可以看到,自然目的论的思想为新时期的儒学重开生面,是回应佛道二氏尤其是佛学理论的最强大的武器,自然目的论的思想对儒学的发展其功至伟。朱子尊周敦颐为理学的开山祖师,良有以也。人为什么要过德性伦理生活?德性伦理有没有普遍的标准?儒家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在先秦,孔孟以人的情感这一内在而普遍的原则来论证此命题,北宋理学承继了这一问题,并依托于自然目的论,在更高的层面来论证“道德何以可能和何以必须”。人应该过德性伦理生活,而且这是人的使命,是人生在世的目的。道德践履之路就是人完成其使命之路。人一生在世间,就走在了这条成圣的终极关怀之路上。但是,天地间阴阳化生,动静无已,万物生生不息源自太极(或曰诚)本体,这一论断是理性的独断么?“有限”的个体是何以可能在道德践履之路上实现其“成人”之目的?万化之源的太极(诚)本体又是如何成为“人极”的呢?周敦颐是以“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这一说法来衔接天道和人道的,还未能从理论上贯通天道与人道,合而为一。所以,天人合一在他那里,似乎只是个境界形态。玄学的体用论是种境界形态的形上学,而从六祖慧能起,禅宗已经提出“砍柴挑水,皆是妙道”,这意示着佛学已经试图从境界形态的天人合一之学转出来,向 人间佛学转化,开始切近地指点即人即佛。再加上佛学对人的理性和情感的正面意义已经消解得让儒家几乎没有立足之地,因此,对儒家而言,自然目的论如果要稳稳地站住脚跟,那么对人的理性和情感这两大要素就要重新加以审视和肯定。这样,自然目的论才能真正成为批判的武器。自然目的论的思想在周敦颐处并未展开,也未完善,不过,作为理学先驱,周敦颐开启了新儒学的康庄大道。

张载怀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宏愿,为新儒学构造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堪称北宋理学的巨擘,如果从哲学体系的营构上讲,恐怕程颢、程颐也不能与之相比。对张载理论的考察,我们仍然从如何回应佛学和如何寻找到一个内在而普遍的原则两点入手。《正蒙》是张载的主要著作。“太虚”这一范畴是张载的独特的理论贡献,“太虚即气”和“心统性情”是其两个主要命题。“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至静无感,性之渊源,有识有知,物交之客感尔。客感客形与无感无形,惟尽性者一之。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4]。以太虚即气,回应佛氏的山河大地皆幻之说;以德性之知和见闻之知的划分,消解佛氏的理性的有限性和不可靠性的论断。太虚与气,似乎是体用关系,而且,即体即用。对照周敦颐的理论,可以看到,张载以“气”统赅阴阳五行之化生,但“太虚”并非周敦颐的“太极”,也就是说,太虚和气并不是体用关系那么简单。实际上,太虚有个基本特点在张载的理论体系是最关键的,不知是什么原因,他本人没有明言,或许自己也没有完全意识到,也许这就是二程说他有苦心极力之象之所在。太虚的基本特点就是“生”,甚至可以直接了当地说,太虚就是天地万物??吧?毙裕??榧瓷??庠谡旁氐睦砺壑屑蛑笨梢运凳呛糁??隽耍?上??荒芤浴吧??蔽??阌?炱淅砺厶逑担?徊钜徊街?!!吧??闭?呛罄炊?涛?氯逖?逑嫡业降囊桓稣嬲?奈蘅芍靡傻幕?恪6?汤砺垡蕴炖砦?诵模?炖淼母?咎氐憔褪恰吧??保??谭锤辞康鳎????揭祝?熘皇且陨??溃?艘嗍且陨??馈R馈吧??币澹?说睦硇院颓楦械恼?嬉庖寰椭匦碌玫搅丝隙ǎ?氯逖У淖匀荒康穆鄄耪嬲?辛宋蘅芍靡傻牧⒆愕恪N疑?饰以冢?饧蛑笨梢运凳侨逖г谒蚊魇逼谥匦禄婪⒒盍Φ母?驹?蛩?凇6?讨?蟮娜逖В?疚?蠊郏?胤乓觳剩?薏坏昧τ诖艘桓?拘缘幕?恪H绻?担?谙惹兀?鬃右郧楦形?诵模??谠诘钠毡樾栽?颍?冀?⑵鹑逖б謇砜蚣艿幕埃?敲矗?蚊骼硌д?且陨??诵模??谠诘钠毡樾栽?颍??⑵鹦氯逖У睦砺鄞笙玫摹?/P>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 论语译注 [M] 北京:中华书局,1980

[2] 杨伯峻 孟子译注 [M] 北京:中华书局,1992

[3] 周敦颐 太极图说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4] 张载 张载集 [M] 北京:中华书局 1978


本文标签:

为您推荐

弗洛伊德笑论批判

理论的突破常常生长于对以往理论大家思想的再思考之中。在西方喜剧理论史上,弗洛伊德的笑论思想富有重大理论启发价值,备受重视。我国学术界对弗洛伊德笑论的研究却一直处于译介和初级评价水平上,更不要说进行系统的、创造性的美学转换工作了。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

2011-12-01 18:37

价值之真与假的界限

价值观上的相对主义,是当代哲学的一个主潮。在我国,国门打开以后,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领域对长期以来的意识形态中心状态的疏离,更强化了这种价值相对主义思潮之流行。于是,非中心、边缘化、多元化、解构、非确定性等等名词纷至沓来,充斥学者文人笔端,蔚成一种时

2011-12-01 18:36

事实与价值

事实与价值的关系始终是价值哲学讨论核心问题之一,而“价值事实”与“非价值事实”概念的引入,无疑更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事实与价值的关系。由此看到了事实与价值的区分与联系,进一步得出了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的结论。

2011-12-01 18:35

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及其社会集团理论

一 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实质 在资本主义世界进入垄断时期,随着资本的高度集中,社会也以一种外在于人的力量压抑和窒息着个体的人,存在主义哲学就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对个体的人的思考。在这种思考中包含着对人的异化的关注、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谴责。但是由于存在

2011-12-01 18:34

总体范畴在历史理解中的作用—卢卡奇的历史观

卢卡奇的成名著作叫《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年,这部著作刚刚问世就遭到了共产国际的批判。50年代以来,这部著作被重新发现,并被视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其实,共产国际和西方马克思主义都片面地理解了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是一部有着很多重大错误的书,但

2011-12-01 18:33

论批判的终结

在德国哲学家眼中,批判一词倍受青睐。自从康德用三大批判构建起哲学大厦以来,批判就成了哲学家手中的法宝。在黑格尔哲学解体的过程中,青年黑格尔派曾使批判滥觞。在 20 世纪,法兰克福学派再一次滥用批判,把哲学批判发展到顶点,以致于再也无路可走了。法兰克福学

2011-12-01 18:32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