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度CPA全国统一考试上海考区报名简章
2007-04-18
更新时间:2005-12-20 14:12:53作者:未知
从党的指导思想上提出两个和谐发展,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要求和实践的需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又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些重要思想特别引人注目,我们应当对之进行深入的研究。
过去,有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曲解为“斗争哲学”,只讲对立面的斗争,不讲对立面的统一,在人们的思想上造成了误区,听到人们讲“和谐”就打问号。其实,讲“和谐”不但没有违反矛盾规律,没有违反唯物辩证法,而是恰恰坚持了唯物辩证法和矛盾规律。翻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毛泽东,他们在讲矛盾规律时,都是既讲对立面的对立,又讲对立面的统一的,所以矛盾规律又称对立统一规律。提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其前提就是承认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两对矛盾,所以才产生改造的问题和在改造中要注意和谐发展的问题,因为这种改造,并不是为了破坏和毁灭自然或社会,而是为了把自然和社会改造得更加符合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两个和谐发展,不但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要求,而且符合实践的需要。翻开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年代的著作,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条,除了“改革”、“开放”两个词以外,恐怕就数“稳定”这个词了。邓小平同志几十次使用“稳定”这个词,而且语重心长,讲得非常恳切,例如他说:“稳定是压倒一切的”,“中国的最高利益就是稳定”,“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不可能搞建设”,“中国不能乱哄哄的,只有在安定团结的局面下搞建设才有出路”,“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等等。提出两个和谐发展,就从思维方式的层面上解决了稳定的哲学基础问题。
马克思在创立他的新哲学的标志性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改变世界”为宗旨的,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是“改变世界”的伟大实践。“改变世界”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在我们进行“打倒吃人的旧世界”的革命战争年代,我们也不是为了毁灭整个世界、整个社会,而是要把吃人的旧世界、旧社会改变成为真正的人的世界、人的社会。在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新世界后,提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要和谐相处、和谐发展的要求,是天经地义的、完全正确的。
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产生于自然界,但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又不断地改造着自然界,不断地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不断地人化自然界。人与自然界时刻处于矛盾之中。人在改造自然界时,常常取得神奇般的结果,所以人又常常自傲于自然界,常常陶醉在胜利之中。恩格斯曾经告诫过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恩格斯以对森林的乱砍乱伐和水土流失来说明这个问题,并说:“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现代的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交换的规模、总量、速度、广度、深度都有了极大的增长。人类不但在地球上改造自然界,而且将触角伸向宇宙空间和其他星球;人类不但能大规模地、深度地改造着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而且能改造人自身的自然,基因工程、生物工程、克隆技术、人工生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就是证明。总之,人化自然的力量有了极大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在党的指导思想的层次上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实在是太重要太及时了。
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在观念上树立善待自然界的思想。对待自然界的态度不能是任意的,更不能是恶意的,而必须是亲和的、善意的;对自然界的开发不能是掠夺式的、野蛮的,在开发的同时,还要注意涵养、保护和节约;对自然界的开发也应当是文明的。自然界的动植物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须臾不可或离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也应当善待之。对待动植物的态度,是衡量人的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自然界的开发,还必须符合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森林开发、沙漠治理、荒地开垦、江河湖泊的疏浚和开发利用,等等,都必须遵循自然界的规律,违反了是会遭到自然界的惩罚的。
建设铁路、公路、机场、矿山、电站、工厂等等,都要事先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对于必然会产生的污染必须有可靠的治理措施,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否则,不但危害当代,而且会遗害子孙后代。
对于自然资源要采取爱惜和节约的态度,物质资源是有数量极限的,是会枯竭的,不能无节制地开采。要注意资源的节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资源的再生利用。要开发新材料、新工艺,代替和节约可贵的、无法再生的资源。要建立资源可循环利用的新型工业。要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使经济的发展逐步减少对物质资源的依赖,逐步更多地依靠信息和智力资源。
中国的人力资源是丰富的,但是对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也仍然存在一个保护、节约的问题,而且要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样才能适应经济的全球化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并且要继续注意控制人口的增长,使之与资源、生态环境相适应,过快的人口增长也会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不是事不关己可以高高挂起的事情,它是关系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以及生活质量提高的问题,应当唤起人人对它的关注。为了追逐利润,一窝蜂地盲目上项目;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搞形式主义的所谓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劳民伤财,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对这些不良现象,不但政府要加强监管,而且要发动老百姓来监督。
总之,在对自然界改造的过程中,在经济建设中,必须对每个项目、每个措施,进行价值评估,看它是否真能满足人的需要,是否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防止出现对人的需要和人的生存环境的负面效应。
关于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具有不同的性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应当建立什么样的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我们党面临的一个新的重大课题。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确实是前无古人的新事物。应当说,列宁、前苏联共产党人,毛泽东、邓小平与中国共产党人,都是在探索这个问题中前进的。在探索中有成功和胜利,也有挫折和失败。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善于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在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后,在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后,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但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且要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我们千万要认识到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首先,这是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存在的主要社会矛盾客观冷静的如实反映。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可能激化,所以人民政权的专政功能仍然存在,但是,这时所进行的阶级斗争已经不同于夺取政权以前,不是为了破坏现行的社会制度,而是为了保护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而且阶级斗争已经不是全社会的主要矛盾。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是我们思考治党治国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时所依据的基本国情。
其次,这是总结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史上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后,所取得的可贵的思想理论成果。现在我们党不但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而且从思维方式的层次上否定了在这种错误理论影响下所形成的思维定势,从正面提出了正确处理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哲学基础。
第三,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为我国继续进行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指明了方向,要从体制、制度上保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经济方面,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着重地提出要按照“五个统筹”推进改革开放。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重要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在最近的多次讲话中,还强调要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提出了建立法治政府的目标,要尊重和保障人权,要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协调和公共服务功能。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阶段,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中,除了要处理好城乡、区域、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统筹协调发展,还要特别注意处理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经济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而社会发展则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并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其他必要条件。社会发展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包括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等,还包括社会结构、社会领域体制和机制的完善等。加快社会发展的目的,就是要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继续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逐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作者为人民出版社原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