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科学中的审美

更新时间:2006-03-21 00:00:00作者:未知

 

 

         20世纪法国女神秘主义者、社会哲学家韦伊(Simone Weil)曾经这样写道:“科学的真正主题是世界之美。”韦伊提出的命题虽然简短,但是却富有深意。的确,科学是理智的诗歌,科学研究是一门艺术,科学本质上是艺术事业。在科学发明或科学发现的过程中,在对科学的学习和鉴赏中,人们能够在精神上获得审美的愉悦或理性的惊叹,并体验到类似宗教般的赞赏和敬畏之情。在审美的高峰体验中,人们热爱和迷恋科学。同样在审美的高峰体验中,人们出神入化、物我为一,从而有可能洞察实在本质,把握宇宙的韵律。皮尔逊说得好:“在我们人的存在中,有一种无法用形式的推理过程满足的要素;它就是想像的或审美的侧面,诗人和哲学家求助于这个侧面,科学要成为科学的,也不能无视这个侧面。”
         尽管在科学中没有美的严格的定义,但是美在科学中确实存在着,它的确发挥神奇的作用。诚如海森伯所说,美的王国远远延伸到艺术领域之外。它无疑也包括科学在内的精神生活的其他领域,自然美也反映在自然科学的美之中。“我们可以开诚布公地说,在精密科学中,丝毫也不亚于在艺术中,美是启发和明晰的最重要的源泉。”爱因斯坦也表明:“在技艺达到一个出神入化的地步后,科学和艺术就可以很好地在美学、形象和形式方面结合在一起。伟大的科学家也常常是伟大的艺术家。”
         科学中的美被称为科学美。科学美主要体现在实验美、理论美和数学美三个方面。实验美包括实验现象之美、实验设计之美、实验方法之美、实验结果之美。理论美分为描述美、结构美和公式美。数学美包括理论的数学表达的质朴美、和谐美和涵盖美。就其本质和主体而言,科学美属于理性美的范畴。科学美除了科学理论体系的形式美外,更重要的是它的内容美或内涵美——波兰尼把它定义为促使建立“与实在的新接触”。由科学美的界定顺水推舟,可以把数学美界定为数学理论体系的美——数学美不需要与实在接触,不需要与观察和实验资料和谐一致。
          数学美从两方面讲可以囊括在科学美之内:数学是科学的一个分支,数学美不用说属于科学美;发达的科学已经数学化或至少大量地运用数学,数学美当然是该门科学的美的一个组分。因此,数学美不仅使数学美不胜收,也给科学美锦上添花。麦克斯韦这样描绘数学美:“我总是把数学看作是获得事物的最佳形态和维度的方法;这不仅是指最实用的和最经济的,更主要是指最和谐的和最美的。”罗素对数学美的酷爱和称赏溢于言表:“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则具有至高无上的美——冷峻的和简朴的美,像雕塑之美一样。这种美不是投合我们天性的微弱的方面,这种美没有绘画或音乐的那些华丽的装饰,它可以纯净到崇高的地步,能够达到严格的、只有最伟大的艺术才能显示的那种完美的境地。一种真实的喜悦的精神,一种精神上的亢奋,一种觉得高于人的意识——这些是至善至美的标准,能够在诗里得到,也能够在数学里得到。”
判断科学理论体系的美的标准或科学美的标准是什么?所谓科学美的标准,也就是科学理论体系的审美性质或审美要素,它们足以打动鉴赏者,而且鉴赏者也用典型的审美语汇描述它们。现代科学美学大师彭加勒赋予科学美以雅致、和谐、对称、平衡、秩序、统一、简单性、对照、适应、奇异、思维经济等涵义——它们都是科学美和数学美的标准。也许彭加勒觉得标准众多,易于使人无所适从,所以他干脆一言以蔽之:“世界的普遍和谐是众美之源”,“惟有这种内部和谐才是美的,从而值得我们努力追求”。
        在这方面,当代的自然科学家也有他们的独特看法。天文学家钱德拉塞卡通过一系列详细的例子提出,物理学的审美基础和标准的关键方面是:自然的描述必须是自然的;它不能是特设的;洞察必须是有想像力的,即超越了手头明显的资料和观念;它必须具有奇妙的或未曾料到的成分;洞察通常导致在表观的复杂性中发现简单性;洞察可以被其他花时间和精力的重新创造它的人证实;当把原理的概括性扩大到先前分离的现象的极其广阔的范围时,在缺乏简单性和可证实性时,数学的整体性、内部一致与和谐的融贯可以作为替代。物理学家温伯格相信,自然定律具有简单性和必然发生性(inevitability)。由于简单性,基本的自然定律是有限的。由于必然发生性,一个定律的性质必须与整体联系,并受其他定律的性质制约。于是,他把这两个标准用来定义美:“完善的结构之美,万物完全适应之美,无事物是可变的之美,逻辑严格性之美。”
相对论是集中体现了科学美和数学美的科学杰作和艺术杰作。九年前,我在评论相对论这座美仑美奂的人类精神的伟大建筑物时这样写道:“相对论犹如一座琼楼玉宇,其外部结构之华美雅致,其内藏观念之珍美新奇,都是无与伦比的。相对论的逻辑前提是两条在逻辑上再简单不过的原理,它们却像厄瑞克泰翁庙的优美的女像柱一样,支撑着内涵丰盈的庞大理论体系而毫无重压之感。其建筑风格是高度对称的,从基石到顶盖莫不如此。四维时空连续统显示出精确的贯穿始终的对称性原理,也蕴涵着从日常经验来看决不是显而易见的不变性或协变性。空时对称性规定着其他的对称性:电荷和电流、电场和磁场、能量和动量等的对称性。正如外尔所言,整个相对论只不过是对称的另一个方面;四维连续统的对称性(不变性)、相对性或齐性首次被爱因斯坦描述出来,相对论处理的正是四维空时连续统的固有对称。在这样高度对称的琼楼玉宇中,又陈放着诸多奇异的观念——四维世界、弯曲时空、广义协变、尺缩钟慢等——从而通过均衡中的奇异显示出更为卓著的美!”
         在科学中,科学审美具有比人们预想的还要大的功能。从外部讲,科学审美是科学家从事科学探索的强大动机和动力,也是联结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纽带或沟通二者的桥梁。从内部(科学理论本身)讲,科学审美是推动科学进展的必不可少的力量——科学发明的突破口和科学评价的试金石。
对于大科学家来说,把科学审美作为科学探索的动机并非例外,而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从近代科学的开端哥白尼到当代的科学大家都是如此。科学审美也是一种纽带或桥梁,可以使两种文化的裂痕得以弥补。科学审美赋予科学以某种文化品位和价值、人性因素和人情味。科学家像诗人一样,凭借相同的审美源泉作为他的经验的主要组分。在这种意义上,审美能够重新整合经验决定性的官能。简言之,审美维度可以是桥梁,把作为科学的客观的东西与作为人性的主观的东西统一起来,从而把两种文化的分裂和我们自己的人格分裂弥合起来。费希尔甚至这样说过:人的努力能够在致力于发现美中围绕真统一起来。没有科学的美学没有用处,没有美学的科学没有价值。具有美学的科学能够拥有价值。
科学审美在科学发明或科学发现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科学理论的主要对象是表达在自然界中发现的和谐,因此这引诱人们把满足审美判断的东西作为科学来接受,其结果也往往不会使科学家受骗。尤其是,在新的科学概念和原理涌现的瞬间,无意识的审美鉴赏和审美选择甚至是决定性的。一句话,科学审美是科学发明或科学发现的突破口。进而言之,划时代的科学发明很可能导致科学革命,因此科学审美也与科学革命具有不解之缘。费希尔指出,当合理性遭遇它的限度,对开明的理性的求助不再帮助我们时,那么思维的对位型式即情感可以帮助我们。情感是通过我们的感觉释放的,情感帮助我们感知世界和辨认价值。这里所谓的情感,主要指的就是科学审美感。彭加勒通过自己发明自守函数的亲身体味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点——他对发明的心理过程的描述可谓绘影绘声,使人读起来若身历其境。
          科学审美不仅是科学发明或科学发现的突破口,而且也是科学评价或科学辩护的试金石。实际上,这两个过程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很难把二者截然分开。前述的科学美标准都是科学家评价理论的工具。在这里,我们仅列举两位有代表性的科学家的做法。赫兹借助三个标准构成选择理论图像的法则。除了逻辑一致性和经验适当性(appropriateness)或与现象符合(correspondance)之外,还有简单性和独特性(distinctness)。爱因斯坦使用双标尺评价科学理论——外部的确认(external confirmation)和内部的完美(inner perfection)。其中,后者就是一个美学标准,即理论的前提(基本概念和基本关系)的“自然性”和“逻辑简单性”。对科学理论的美学评价可以对经验评价起补充和辅助作用,在经验证据不足时甚或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于美和真的关系,恰当的立场也许是,在美和真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美的或简单的(简单性是科学美和数学美的重要标准,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简单即美,美即简单)东西不必为真,也不可能使所有美的东西都变成真的东西。真也不见得就美,但是要使真的东西尽可能地完美,它确实也能臻美,也会变美;特别是对科学理论而言,不美的理论尽管为真,也是一种缺憾,是其不完备的表现。爱因斯坦就是一位善于“到数学的简单性中去寻求真理的唯一可靠源泉”的科学家。他说:“逻辑上简单的东西,当然并非必须是物理上为真的东西;但是,物理上为真的东西却是逻辑上简单的东西,即是说,它在基础上具有统一性。”此外,美(简单)可以作为真的指南。拉丁格言“简单是真的印记”、“美是真理的光辉”,就明确意识到这一观点,不过我们最好在它们前面加上一个限定语“在某种意义上”或“在很大程度上”。当然,在科学中,唯美主义并不可取,尤其是在经验的自然科学中,尽管在数学中唯美主义也许是有相当的理由的。

本文标签:

为您推荐

网络技术与后现代哲学

网络或互联网是当代科学技术成果,一种发明,来自于想象和需要,像从前人类曾经有过的所有技术一样,人类技术发明的动机是为了自己的方便,比如人们不满意用脚走路,于是就发明了轮子。但是轮子和脚的模样一点也不相像。同样的道理,无论互联网是否曾经受到蜘蛛网的启

2011-12-02 13:36

时间观念的解析及中西传统时间观的比较研究

何谓时间?时间的所谓本质是什么?何谓时间意识或时间观念?它们的所谓本质又是什么?这篇文稿并无这样的意图,对诸如此类既古老又纯粹的时间哲学问题进行求索和提供答案。? 本文将集中研究以下几组同时间哲学有联系的理论专题。第一组是与人的时间观念相关联的理论专

2011-12-02 13:35

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

社会科学研究究竟是否需要将事实与价值分开,或有意识地排除价值判断?这似乎是个显而易见的简单问题。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人们暗含的价值观总是或隐或现地影响研究本身。这一问题在东方国家的社会科学研究中成其突出。因此。本文先论述当代西方哲学对这一问题的若

2011-12-02 13:34

关于信息概念的哲学定义和信息功能的历史演变

本文结合分析信息的本质提出了如下的信息概念的哲学定义:信息是客观世界中物质和能量运动的有序形式,以及自组织系统对于这个形式的能动的反映和改组。此外还探讨了信息功能的重心随着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发展所发生的历史演变:从报道何种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性到促

2011-12-02 13:33

科学划界——从本质主义到建构论

本质主义的科学划界试图寻找科学独一无二的本质是徒劳无功的,反本质主义消解划界问题的做法也有欠妥当。为了更充分地理解科学的边界,我们必须从本质主义走向建构论,把边界当作是社会建构的结果。这种边界是相对的,仅具有暂时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它随着情境的变化而不

2011-12-02 13:32

认知科学的动力学范式

一.第三种竞争范式的提出 自80年代联结主义范式兴起以后,符号主义和联结主义成为认知科学的两大基本范式,由于两大范式建立在功能主义计算假设和联结主义假设之上,受到一系列质疑。随着最近十年一些有关动力系统理论文献的问世,一种新的关于认知科学的基础理论似乎

2011-12-02 13:31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