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新民主社会主义论[上]

更新时间:2005-12-20 14:13:14作者:未知

   新民主社会主义,是区别于这之前到伯恩斯坦的民主社会主义。新民主社会主义不是代表一个阶级,而是代表一个社会,这个社会不仅仅是理论的理想,而且是切实可行的社会管理模式。

    新民主社会主义是区别于集权社会主义又强调集体主义思想的与资本主义有一定差别的社会管理模式,是中国这种人口和资源矛盾的、集权社会主义矛盾尖锐后的、但又有浓厚集体主义传统的社会寻求新的社会管理模式的探索。

    新民主社会主义的三要素: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社会保障制度。

    一、提出新民主社会主义的理由

    1、十字路口的选择

    十五世纪以前的中国是先进的,强大的。十五世纪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却是非常关键的一个世纪,西方开始文艺复兴、资本积累、自由贸易。而中国,明朝法律规定:任何人外出必须持有证件,否则关卡查获立即送官。经济、文化、劳动力的交流被窒息了。西方强大了,中国落后了。以1840年为标志,中国人开始了自强自救,洋务运动、戊戍变法、辛亥革命直至共和国。

    洋务运动、戊戍变法、辛亥革命都失败了,共和国为了中国工业化初始积累建立了集权社会主义制度。集权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的工业化初始积累非常有成效,由于它自身的缺陷,当它完成了工业化初始积累后,已不能再推进中国社会的发展。

    集权社会主义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完成了它的工业化初始积累使命。从粉碎“四人帮”到现在,甚至还有一段时间,我们称之为后集权社会主义。因为,由于历史的惯性,这一时期是集权政治体制下社会生产方式“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时期。这一时期有两个重要的成就:一是确立了市场经济道路,经济快速发展,二是政治民主化已作为社会管理模式昭然于社会。而问题在于由于政治民主化没有确立,市场经济不可能完善。相应的是社会腐败,财富分配权力化大于市场化,社会保障制度不能完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社会矛盾尖锐。这种状况,有可能导致社会矛盾激化。这是我们提出新的社会管理模式的客观要求。在这种前提下,中国应该实行什么样的管理模式呢?

    迄今为止,有两种社会管理模式,一种是集权政治的管理模式,一种是民主政治的管理模式。集权政治是由领导对群众的人身单向支配的管理,民主政治是承认社会中所有成员的政治平等性,由民众公推公选“公务员”,由民众制订法律的透明化管理。迄今为止,民主制度有过两种模式,一是“原始民主制度”,一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社会主义承认全体社会成员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和获取生活资料的基本权利,但现实的社会主义是通过领导对民众的单向领导来实现社会管理,它自身缺少民众的参与管理和监督管理者的机制,我们称之为集权社会主义。

    从现实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管理模式来说,资本主义实行“民主政治+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体的管理模式”,社会主义实行“集权政治+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管理模式”。资本主义的管理模式在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地区是成功的,社会主义的管理模式作为前苏联和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进行工业化初始积累追赶先进的工业化国家也是成功的。问题是,当集权社会主义完成了工业化初始积累后已不能促进社会发展,集权社会主义国家能否就此走上“民主政治+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体的社会管理模式”?苏联东欧走上了这条道路,而且现在已经获得了成功。中国呢?中国通过后集权模式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问题重重,中国能否就此也走上“民主政治+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体的社会管理模式”?我们的回答是不能,至少是现在还不能。这是由中国人口和资源现实矛盾决定的。

    既然中国既不能走“民主政治+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体的社会管理模式”,又不能走“集权政治+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管理模式”,那么,是否还有第三条道路可走?我们认为,这就是新民主社会主义模式。

    2 、中国人口和资源的矛盾

    中国人口和资源的矛盾是指:在中国现有的人口状况、生产力水平与物质资源条件下,如果不进行财富的“福利性”分配不足以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和平变革的矛盾。这个矛盾从中西部差异、城乡差异、公务员与被公务员领导的普通民众的差异、社会就业困难、自然灾害频繁,甚至还有民族分裂与反分裂等现实是可以看出的。我们通过相关数据资料的分析也会得出这个结论。

    中国最突出的国情是:人口过多,资源少。现在已是十三亿人口,到2030~2040年间可达16亿左右。而且人口质量并不高:一是文盲太多,二是老龄化程度严重。但是中国人耐以生存的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等对于中国的人口数量、质量和现有生产力水平都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中国豪称地大物博,但中国耕地面积少,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却要养活22% 的人口,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而且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这个水平还在下降;中国的水资源,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中国是美丽的国家,但生态环境脆弱,沙尘暴强度越来越强,受灾面积越来越大;北方干旱,严重缺水,且越来越严重,南方雨季的洪涝也时有发生。人口和土地的矛盾,使中国的多数农村人口必须脱离土地另谋出路,水资源以及生态环境问题也严重地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说得再通俗一点,就是影响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问题。

    这些例证只是一部分。这些客观的不利因素不是短时期内能够克服的,人口数量和质量问题即使找到了解决办法,也需要许多代人的社会整合才能克服;生态环境问题在短期内也是不能解决的问题,至多是缓解。

    这些都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正视这些现实是理清中国社会发展思路不能缺少的因素。

    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城市高失业率和大量的农村人口涌进城市,本身就是爆炸性的问题,加上集权政治自身决策的局限性以及集权官僚贪污腐败的必然性,决定了这个社会必须要寻找新的出路。

    这个出路就是: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社会(成员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化,即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

    二、新民主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思想是一种集体主义思想。

    社会主义作为集体主义思想同资本主义作为个人主义思想是同等价值的范畴,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因为人是二重性的人。合理的集体主义和合理的个人主义作为社会观是两个完全可以重合的“圆”,可以说是完全一样的。作为社会管理思想,集体主义强调人的社会属性突出了集体的地位,个人主义强调人的自然属性突出了个人的地位。由于人的自然属性,强调个人主义更能激活个体人的活力,但是,当生活资料缺乏的情况下,集体主义强调生活资料大体平均的社会管理模式更人道化一些,更容易使社会稳定、健康发展。这是社会主义与自由资本主义最基本的异同,也是最基本的因素。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集体主义的社会管理模式和个人主义的社会管理模式都是作为社会管理的两大模式,而且同处于同一社会之中,只是在不同时期其侧重点不同而已。

    社会主义作为社会管理思想有三种形态:即空想社会主义形态、集权社会主义形态、民主社会主义形态。

    社会主义思想的演变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从空想到集权到民主的过程。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以前的社会主义,集权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过渡社会主义,即马克思所说的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形态,民主社会主义是西方暴力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的新探索和克服集权社会主义制度矛盾的探索。民主社会主义是尚未在西方和东方实践过的社会形态。

    1、空想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思想伴随着没落的封建社会,是封建社会瓦解过程中作为与资本主义社会管理思想相对立的一种社会管理思想。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有一个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是封建专制制度的社会本位主义向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个人主义的过渡时期,是与极端集体主义相对应的极端个人主义时期。这个时期是伴随人性的复归、个性的解放、商品经济的出现、自然经济的瓦解、小农离开农舍到城里打工的时期,是小农离开温暖、舒适、习惯了的和谐、落后的农村到充满人情淡薄、竞争、拼命劳动、赚钱的先进城市生活的时期,是小农依恋和希望交织在一起的时期。封建时代之所以要被资本主义时代所取代,是因为社会发展到了必须依靠个性的解放和个人价值充分实现才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正如皮鞭下的奴隶集体劳动要让位于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劳动一样。封建时代是黑暗的,资本主义初期是野蛮残酷的。资本主义没有温情脉脉,要生存,就得凭个人的才干、个人的天赋、个人的拼搏去竞取。带着封建痕迹脱胎出来的资本家是那样贪婪。工人在城里赚了钱,但付出的劳动和辛酸并不比乡下少。在乡村,不管怎样苦,怎样穷,总有自己的家,自己的土地,自己的耕牛。而在城市,除了赚几个钱,什么都没有。希 望和失落的感情无时不有。刚与土地脱离到城里打工的第一代工人,当他赚了钱回到乡下的家里时,他的幸福会得到充分的体现,当他厮守在乡下时,贫穷又使他难以忍受。怎能不憧憬呢?如果富有和和谐同时具有,那该是多么美好阿?牧歌式社会主义情调与小农追求富有和和谐又无可奈何的没落情调开始共鸣。以莫尔为代表的这种社会主义憧憬开始了。这就是希望出现一个人人平等,无处不均,无处不饱的和谐、安康、平等的社会。

    社会主义思想家层出不穷。各国早期的社会主义者,莫尔、康帕内拉、掘地运动和平均派、梅叶、维拉斯、摩莱里、马布利、巴贝夫等理想的社会主义同农业社会联系在一起,带有浓厚、没落的小农挽歌情调。包括法国的布朗基、勃朗、卡贝、德萨米,德国的魏特林,俄国的赫尔岑、别林斯基等都是如此。中后期的社会主义是与工业文明相联系的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时已经看到了工业文明必然代替农业文明,他们理想的社会主义小农情调就少一些。早期的社会主义同中后期的社会主义的区别在于一是以农业立国,一是以工业立国。共同点是公有制、没有商品货币、共同劳动、平均分配。

    与农业经济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在英国,起源于莫尔,结束于17世纪中叶的掘地运动,这一时期正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初期。在法国,当英国与农业经济相联系的社会主义衰落时,18世纪的法国封建社会开始没落,法国成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温床。以梅叶、摩莱里、马布利、巴贝夫等为代表。在德国,封建社会的没落较晚,开始于19世纪初期,社会主义思想以魏特林为代表。在俄国,封建社会的没落更晚,开始于19世纪中叶,以赫尔岑、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为代表。与农业经济相联系的社会主义思想虽然是早期的社会主义,但却为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奠定了基本的框架,基本思想,基本感情:公有制、没有商品货币、共同劳动、平均分配。

    与工业文明相联系的社会主义思想——19世纪中叶,英法工业革命的曙光所产生的社会文明已为世人公认。工业革命以蓬勃生机变革整个世界,小农对农耕生活的依恋被无情的现实所遗弃,但小农那种和谐一统、平等就是平均的理想仍然生命不息,与工业文明相结合产生了中期的社会主义思想。以法国的圣西门(1760-1825年)、傅立叶(1772-1837年)、英国的欧文(1771-1858年)为代表。尤其是欧文,因为他生活在工业革命的故乡。

    后期的社会主义思想以马克思为代表。马克思、恩格斯时,工业文明的曙光已如初升的太阳,马恩看到小农的出路在于当工业文明的工人——无产阶级。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是工业化时代。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十九世纪中叶是欧洲封建社会彻底让位于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资本主义社会最终确立的时期。马克思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欧洲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甚至可以追溯到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之前的英国的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和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马克思既是与农业经济相联系的社会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又是与工业文明相联系的社会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马克思生于1818年5月5日,逝世于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所处时代的德国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政治上分崩离析的、没落的封建国家。1871年德国统一后,才真正开始了它的工业革命。19世纪40年代,随着英法资本主义革命的发展,社会主义运动的消退,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才开始移到处于封建专制主义没落时期的德国。马克思、恩格斯说:“共产党人把自己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德国,因为德国正处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因为同十七世纪的英国和十八世纪的法国相比,德国将在整个欧洲文明更进步的条件下,拥有发展得多的无产阶级去实现这个变革,因而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序幕。”(《共产党宣言》P58)从这段话,或从历史的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17世纪在英国,18世纪在法国,19世纪在德国。每一时期社会主义运动所处的地区恰恰是封建制度开始解体的地区。第二,19世纪40年代,德国的无产阶级人数没有英法多,因为它“同十七世纪的英国和十八世纪的法国相比,德国将(未来)在整个欧洲……”拥有发展得多的无产阶级。“(同上)第三,(在德国)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直接在一起。当时的马克思才30岁,基本思想和基本感情已经形成了 。同英国和法国相比德国更缺少民主思想和民主传统。马克思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感情是在德国的社会主义运动中形成,但真正的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他”留学“英国伦敦(1849年8月)以后形成。

    马克思倦念着德国,他德国式的思辩头脑使他放眼于欧洲、世界。他不能不目睹工业文明所创造的丰功伟绩,不能不目睹资产阶级文明较之封建制度的进步意义,与工业生产相联系的社会主义成了他研究的起点。同时,对那些被抛弃出土地的新生无产阶级的怜惜构筑了他的基本感情和基本色彩。德国式的思辩头脑、坚定的集体主义战士,使他成为社会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既是与农业经济相联系的社会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又是与工业文明相联系的社会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成功地将与农业经济相联系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思想、基本感情同与工业文明相联系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感情相联系,使社会主义思想光辉灿烂。

    2、集权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伴随着欧洲主要国家封建社会最终瓦解,工业革命蓬勃发展,工业生产逐渐成为社会主要生产,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末期,资本主义最终确立时代的社会发展思路理论探讨的一种政治思想。但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不可能在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中产生,不可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实现。

    马克思同整个封建社会瓦解过程中为社会变革寻找方案的其他思想家的逻辑起点不同。其他思想家是用自由、平等、博爱口号反对封建专制对个性的限制和对人性的扼杀,反对封建专制把人非人化的非人道主义行为,谋求民主政治,给人以政治上的自由、平等,给人以关怀、尊重的人道主义,焕发人的最大活力以促进社会发展,从而解决社会问题。马克思似乎认为谋求政治平等不是目的,谋求政治平等并没有完成人的解放。马克思从集体主义出发,要完成人(类)的解放。在人类进步问题上,马克思想“毕其功于一役”,直接进入共产主义。

    资本主义初期,工人过着封建主义剥削和资本主义剥削交织在一起的资本原始积累生活,政治上不平等,尤其是生活上吃不饱穿不暖的饥寒交迫。因此马克思似乎不关心抽象的政治民主化、自由、平等,他盯着的是嗷嗷待哺的“无产阶级”的思想感情,以及他们的吃饭穿衣等基本物质生存需求。成千上万的农民或因破产,或因暴力失去了土地,迫使他们进城去当工人,成为“无产阶级”。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资本家不顾一切地剥削工人,“猪奴战争”、“圈地运动”野蛮残酷,连一点伪装的温馨都没有。马克思形象地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论》P1-916)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并没有脱离空想共产主义蓝图,尽管他的动机和出发点是善的。由于他的机械的逻辑推理与现实有矛盾,他忽略了民族、国家的包容性,忽略了资本主义社会自身的整合力,看不见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思想同样是社会管理的一种基本思想,他用人的社会属性的一面,否认资本主义倡导的人的自然属性的一面,把人劈成了两半。马克思憎恨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是专制主义的集体主义,马克思抛弃专制主义只剩下集体主义。资本主义是民主政治的个人主义,马克思憎恨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连民主政治这个婴儿都一齐抛弃了。马克思在设想共产主义时,不知怎样忽略了社会管理。他试图用道德代替法律,他只看见人的善的一面(社会属性),没有看见人恶的一面(自然属性)。他设想人的劳动会成为第一需要,设想人的思想觉悟(道德标准)会高到没有必要制定法律。他把个体人能力的发展天真地看成无限的,既可以是工人,又可以是农民,可以是艺术家等等。他把社会财富看作会象喷泉般地涌出来绝对满足人们的需要。马克思把这些当作共产主义的条件,显然是空想的。但是,马克思主义是与工业文明相联系的集体主义思想在工业文明初期的集大成者,他与东方集体主义思想感情一致。尤其是马克思的 暴力革命、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符合了俄国、中国20世纪初期的时代脉搏,它注定要在俄国、中国这样的文化历史氛围中引起共鸣,诞生集权社会主义。

本文标签:

为您推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文化是人类社会从蒙昧走向开化、从野蛮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保证和条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有巨大促

2012-01-15 15:46

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决定性意义。

2012-01-15 15:4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而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来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即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是其本质和重要目标。本文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来阐述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提出了构建和

2012-01-15 15:45

社会主义模式的反思与展望

16 世纪初以来空想社会主义者和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种种社会主义模式都未能实现。苏联模式是第一个实现了的社会主义模式。实际上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低标准、歪标准的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既取得很大成就,又有严重弊病,因长期延误改革终遭失败。要吸取

2012-01-15 15:44

浅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道路、制度、步骤、动力以及基本政策、战略举措的理论体系。本文认为,一种理论要成为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至少要具备四个基本要素:一是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要有贯穿整个理论的主题;三是要有围绕

2012-01-15 15:42

简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在理论体系上,主要体现为继承与开放、创新相结合,民族性与时代性及实践性相统一;在制度安排上,主要体现在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协调,正式制度安排与非正式制度安排有机统一;在实践上,主要体现在目

2012-01-15 15:4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