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度CPA全国统一考试上海考区报名简章
2007-04-18
更新时间:2006-09-05 15:01:21作者:未知
农村通信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抗灾、减灾能力,以及促进民族团结和加强国防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伟大战略;本届政府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因此,积极、有效、合理地发展农村通信,以通信水平的提高带动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是提高我国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
一、我国农村通信发展现状
我国农村通信的发展水平总体而言基本适应大多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需求。但是,相对于全国城镇电信发展而言,发展农村通信,尤其是广大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通信仍存在较多问题。
1.农村通信发展相对滞后
近年来,在我国电信业务快速发展、电话用户大幅增长的同时,我国农村通信发展相对滞后,形成鲜明的反差。一是农村电话用户增长不断下降。2001年农村电话用户新增1671.8万户,增加数较2000年下降了5.2%,2002年仅新增1000万户,下降达40%之多;二是农村电话用户数占全国电话用户总数(包括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比重逐年下滑。2000年为22.5%,2001年为21%,2002年又下降了2个百分点为19%,截至2003年8月为18.1%;三是2002年全国通电话行政村比重达到87.9%,难以进一步提高。
由下面两图可以看到,虽然农村电话用户绝对数在上升,但新增用户数从2000年之后呈下降趋势。已通电话行政村比重在1997~1998年间有个飞跃,之后增长平缓,甚至2001~2002年没有增长。
2.城乡之间通信水平存在着极大的差距
从全国来看,2002年农村固定电话普及率水平不到10%,是城市的三分之一左右。在中西部地区差距更明显,以重庆为例,2002年城市固定电话普及率已超过20%,农村仅为8%,城市和农村月单机话务量也有很大差距。
3.不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通信水平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这种现象在东、中、西部地区的比较中十分明显,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不同地区农村居民通信消费习惯对比差异较大。有的地方农村居民的通信消费习惯还未养成,还有待于引导和培养,这类地区较为典型的表现是过年过节时的话务量剧增、增值业务的应用少、零次用户比例大;二是不同地区的来去话比例差异明显,欠发达农村地区来话远大于去话,当地收入水平难以提高(按县区级电信分公司的统计)。通常经济发达农村地区来去话比例基本在1:1至2:1之间,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来去话比例一般在3:1以上,有的甚至超过了10:1。
二、我国农村通信发展的困难及原因分析
1.农村地区的通信消费不旺限制了农村通信发展
从消费需求来看,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尤其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是以农业以及低层次、低附加值的行业为主,农村居民对外经济联系较少,对电信的需求不旺。以浙江省丽水市为例,当地的农村电话话务量基本以本地话务量为主,长话去话零次户为48.7%,计费零次户比例为2.11%。
从消费能力来看,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较低,决定了农民的消费能力偏低。200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36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60元;农村、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分别为1741.1元、5309.0元;农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6.32%,城镇居民则占8.61%。
从消费习惯上看,目前大多数农民在观念上还是认为电话只是消费品,不能带来效益,由一般3:1的来去话比例可以看出农村电话用户多是接电话而不向外打电话,这就造成农话的消费较低,阻碍了农话建设资金的快速回收和农话经济效益的提高。另外,传统节假日农村话务量猛增,与平时差距明显,例如江西都昌县春节前后的1个月话务量超过了一般月份的20%~30%以上,这是因为农村居民在外打工情况较多,另一方面农民在日常生活中还不习惯于通过电话进行沟通。
2.农话亏损严重影响农村通信的持续发展
农话亏损额居高不下,仅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山东五省市,2000年亏损为14.7亿元,2001年为18.4亿元。2002年亏损更加严重,山东省就达7.6亿元。造成农话亏损的因素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通信投入大,建设运维成本高
农话分布的典型特点是:多、远、散;乡镇、行政村、自然村数量多,中继距离、用户接入距离远,农户的聚居程度低、用户分散。全国共有2126个县,平均每个县有21.4个乡镇,县到乡的典型距离为20公里;每乡平均有16.3个左右的行政村,乡到村的典型距离为5~10公里。不同地区的地理地形千差万别,并且人口密度差异大,建设造价相差悬殊。如浙江萧山的人口密度达到807人/平方公里,甘肃山丹的人口密度只有38人/平方公里,农村电话户均综合造价变化幅度也很大,少则1000元,多则5000元以上。因此,农话单线建设成本大大高于市话。
在大部分落后的农村地区,电力供应不能充分保证,经常停电或电压不稳,极易造成中断事故,造成机房空调不能正常工作,室内温度、湿度不符合设备要求,容易引发设备故障。另外,由于交通不便,也增加了电信员工的维护工作量。除此之外不少地区气候恶劣,自然灾害频发,甚至偷盗电缆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有的县级电信公司每年由此损失数十万元甚至到上百万元。
(2)资费水平的降低减少了企业的收入
2001年对农村资费体系的调整,将固定电话的本地网营业区范围扩大到行政县(含县级市,下同),在同一行政县内通话均执行本地网营业区内(市话)资费标准。由于本地网营业区间通话中,约40%为县内区间通话。营业区扩大到县后,农村用户的通话费支出大幅度减少。这有效的减轻了农村用户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乡的交流,但同时使企业在农村通信上的收益进一步降低,甚至加大了在某些地区的亏损。
(3)历史遗留问题增加了企业的负担
首先是农话大发展时期的影响。在1996~1997年前后,农村地区曾有过一段农话快速发展的时期。由于当时设备较贵、厂家较多,导致设备型号兼容问题逐渐突出,设备更新、折旧和维护费用增加。其次是邮电分营等一系列人员、资产剥离过程中,提供农话服务的企业(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留有较多的人员负担。
3.企业对农村及边远地区的通信投资不断减少
电信体制改革使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特别是近年来,电信市场逐渐引入竞争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公司不愿意在市场需求不旺、建设运营成本高的农村地区增加投资。除此之外,电信企业减少对农村通信的投资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1)资产负债率过高导致资金紧缺
根据调查,中国电信各分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一般在60%~70%之间,相对过高。如湖南电信资产负债率达到70%,浙江丽水电信的资产负债率为66.67%。资产负债率过高严重影响了企业统筹资金的能力。
(2)企业上市后对投资回报率有更高要求
有研究认为:固定电话户均综合造价1500元,用户ARPU值55元以上,投资回报率才能保证在15%左右,项目才可行。这已成为一些企业论证项目经济可行性的重要标准。
调查表明,中国电信在"九五"期间农村电话户均综合造价在5000元以上。2001年开始,中国电信各分公司在进行农村通信项目建设时,加大了成本控制力度,要求将农村电话综合造价从2500~2800元,压低到1000~1200之间,使这两年农村电话户均综合造价基本控制在2000元左右,对超出该标准的项目投资加以限制。而农村广大地区地处偏远,地形多以丘陵、山区为主,且人口分散,满足投资人要求的项目不多,所以企业对农村通信的投资在不断的有控制的减少,而且这一趋势短时间将难以扭转。
(3)新业务、新市场的竞争导致企业投资分流
承担农村通信服务的企业主要是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必须要研究新的业务增长点,加快新兴市场的开发和投资力度。在数据业务方面、3G建设方面等都需要大量的投资,而且分别拓展南北地区的电信业务也需要投资,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通信的资金投入。
三、均衡发展农村以及边远、落后地区通信的政策建议
据统计,2001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了4.2%,2002年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比2001年同期增长了5.9%,人均收入水平的稳定增长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也将拉动通信消费需求。今后几年,随着国内宏观经济的发展形势继续趋好,农村消费需求的进一步扩大,为农村通信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应用空间。但是如果农村通信,尤其是边远、落后地区的通信状况不能保持适度发展,将影响"三农"问题的解决,影响电信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甚至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将受到制约。
为了有效促进农村及边远、落后地区的通信均衡发展,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和推进下面几项工作:
1.统筹规划,综合利用,推动、引导企业调整经营指导思想
通过对农村通信的基础设施实行长远规划、统筹利用,鼓励和引导企业对农村通信的投入。孤立地看,企业发展农村地区的低端用户难以盈利,如果可以通过资费体系的调整、农话传输网综合利用(同时传广播、电视)等措施,鼓励电信运营企业吸引大量的低端用户群进网,造就更大的市场,在低边际成本情况下不断提高全网通话业务量,提高企业收入,必然会使企业产生新的投资意向,逐步达到良性循环。
2.积极鼓励新技术应用
由于农村地区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采用有线、无线等多种接入方式,铜缆、光缆、微波、卫星等多种手段。从管制政策、资金等方面鼓励电信运营企业应用适合我国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新技术,鼓励电信设备生产商及科研院所积极研发适合农村气候条件、地理条件的农村通信设备。
3.尽快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电信普遍服务基金
随着电信市场的逐步开放、电信竞争格局的形成,主要靠电信运营企业内部交叉补贴的办法保证落后地区的农村地区普遍服务的模式,已不适用于改革后的电信体制。结合我国的国情并借鉴国外的经验,有必要尽快联合有关部门制定普遍服务的具体实施办法。尽快界定普遍服务的范围,建立普遍服务基金,并进行公平、合理、有效地分配运用,以便改善落后农村、贫困地区由于电信用户支付能力低、而建设、运营成本高造成的通信落后状况。
在普遍服务基金建立之前,应该在政策或法规上规定通信运营企业对已经提供的通信服务不能自行解除,要保证已有的通信服务水平不降低。
4.积极开发有用的信息源,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实现当地通信事业的持续发展
农村通信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可以带动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可以加快和推动农村通信的发展,这是我国农村发达地区的实践证明的。
信息服务对于掌握社会及市场动态、带动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我国已通电话的行政村尚且缺少信息服务;何况还有14.7%的行政村未通电话,更缺少信息交流的条件。未通电话的行政村基本分布于中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这些地区农村生产生活性资料信息源极度缺乏,如市场购销信息、科技交流信息、劳务市场信息等。这种情况不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因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和当地政府牵头,鼓励各类企业共同创造丰富的农村信息源,为农民提供能带来实际利益、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业务和应用,促进农村通信消费,也为农村通信的发展注入活力。
5.在税收和财务等方面进一步扶持和倾斜
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有必要将农村通信发展纳入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以扶持,对电信企业采取税收优惠、争取国债投入、政策性银行贷款及政府贴息或无息贷款等措施,缓解电信企业在农村以及边远、落后地区的资金短缺问题。
作 者:钱庭硕 信息产业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