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科研论文:初探小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自身惰性的和谐发展

更新时间:2006-02-18 00:00:00作者:未知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实现,全球科技发展速度制约经济发展速度的情况更加明显了,这充分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言论的正确性。因此,学校作为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摇篮,应立足于当今形势,放眼于未来,树立新的人才观,塑造全新的人才,其中发展学生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就是一条很好的途径。从一系列科技活动的开展,部分学生表现出来的惰性心理来看,解决此类问题现已成为开展好科技活动的必经,也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科技意识的新型人才的必然。
?? 所谓惰性心理,即做事情的惰性意识,是广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由于这种心理现象的支配,使学生做任何事情,特别是科技发明创造类的劳动实践都“懒”于去想,去做,或是逃避,或是置之不理,这一现象成了开展科技创造活动中的一大难题。正确认识和研究学生的惰性心理,对加强其教育,培养新型人才有重大作用。
?? 一、 学生惰性心理形成的原因。
?? 学生惰性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原因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省力机械的普及,使孩子对家务及其学习工具产生了一种依赖于简易或机械去完成,而懒于动手、动脑,这极大抑制了孩子双手的实践和能力的发挥;其次,孩子的心理受到了社会不良风气和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家长用“我们的孩子不
?  是干活的料”为孩子包揽一切“工作”,使孩子在劳动实践和动手、动脑方面欠缺,也正是这样影响了孩子正确的劳动意识,让孩子的惰性心理在思想上有了依据可寻。
?? 可以说,目前学生惰性心理的形成与不断恶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受以上因素的影响,使学生的惰性心理占据了其主导地位,这并不是短时间能够解决好、处理好的问题。所以,如何正确对待这一现象,解决好这一问题,对指导学生的各项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 二、 科技意识与惰性心理的联系。
?? 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讲,无论是什么事情、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惰性心理同样具备了两面性,它的存在与发展给劳动或实践客观制造了障碍,滋长了学生“懒惰”的性格特点,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不利。另一方面,惰性心理也可能存在有利的一面,这也是促进科技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惰性心理的人在参加劳动实践中往往“投机取巧”,将本来复杂无味的工作变得简单易行,这样才有了发明创造,从而促进了科技的进步。
?? 当然,惰性心理与科技的进步也有前提条件,那就是发明、创造必须是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上来发明与创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理论源于实践,如果惰性使人连最起码的劳动实践都不参与,如何谈得上发明、创造,更如何谈得上促进科学的进步。因此,对于学生存在的
?? 惰性心理,我们应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抑制惰性心理的发展,培养学生勤奋、爱劳动的优良品质,要在劳动的过程中发挥学生惰性心理的积极因素,重视学生科技、创造、发明意识的培养。
?? 三、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
?? (一)、激发学生的科技兴趣。
??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新鲜事物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如何在劳动实践中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科技意识的兴趣,这便会对学生的“惰性心理”产生良性的变化,即通过“投机取巧”来创造、创新,以至发明。如用淀粉水在白纸上写字后看不出来,而用碘酒擦后便显现出来了,是什么原因产生了如此奇妙的变化?土豆块扔到水中会沉,而往水中加盐一定量时会惊奇地发现土豆浮了上来,是怎么回事呢?等等。老师可以多收集一些这样的小科技知识、故事激发学生对科技知识的兴趣,并引导他们参加实践,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对科技知识的兴趣,又让他们参加了劳动实践,可谓一举两得,同时也使学生的惰性意识在活动中有所减弱。
?? (二)、创设良好的科技氛围。
?? 自从实行“减负”以来,学生的课余时间明显增多,因此应更好地开展各项科技、劳动实践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及科技意识。在活动中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并激励学生自行创造与发明,通过学习和交流,使学生感觉到科学的严谨和伟大,使每位学生都能认识到:科学只要坚持不懈,认真诚实,一丝不苟,就一定会在科技创造中有所提高和进步,并最终取得成功。
?? (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 要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不能完全依赖于学生在“惰性心理”支配下的“投机取巧”,我们应设置一定的体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组织一定数量的“科技兴趣小组”,定期开展“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比赛”,开展“小发明、小创作知识讲座”、“交流会”等等。通过活动指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科技实践,同时各项活动都以学生自己组织为主,让他们各抒己见,各自谈自身的爱好特长,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科技活动,并在活动中有所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学生惰性心理的发展。
?? (四)、构建“一体化”的教育网络。
?? 我们应共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化的教育网络。通过“家长学校”让家长了解当前新行势及在教育改革中家庭所承担的责任,了解孩子“惰性心理”的“利”与“弊”,通过“一体化”教育这一形式和手段充分调动家庭教育的积极性,使家庭配合学校共同搞好各项科技、创新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成长、成功!
?? 综上所述,学生的惰性心理已经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心理现象,它普遍存在于学生的群体之中,正确认识它、了解它、利用它,已成为科技创新活动得以成功的基础。我们应在开展各项活动时,有效地发挥学生惰性心理的积极因素,努力培养出一批新型、科技型人才。
本文标签: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