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度CPA全国统一考试上海考区报名简章
2007-04-18
更新时间:2005-12-20 14:13:07作者:未知
1.劳动密集型向劳动---资本密集型发展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是粗放型的,出口增长主要依赖低价格和数量推动,产品加工程度低,附加价值小,质量低,缺少名牌。人们担心工资成本提高,已不复存在。上千万城市工人下岗,上亿农村过剩人口的流动,经济不可避免的萧条,有力地降低了工资成本,1996年以后实际利率的逐年提高,正是反映了中国资本短缺,劳动力密集的现实。但是单位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即提高每个工人的产出---收入比,则需要强有力的设备投资和教育培训。如果中国的政府和社会组织能够加强对众多过剩人口的教育培训,帮助提供就业机会,劳动密集优势还可以持续数十年。
中国廉价劳动力与国内外资本结合,与国际资源和技术进行交换,将成为中国外贸的基本格局,跨国公司一大部分制造活动迁到中国来,将变成国际制造业最大基地。这种趋势如此之明显,以至于日本人写书声称:中国正在制造下一次亚洲金融危机,因为它将把邻国的制造业全部吸收。
中国现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化背景下,面临严重挑战。劳动力竞争优势不仅是低工资,而且是与资本,技术和知识产权结合的程度。熟练劳动与资本配合,就成为劳动—资本密集型,这类产业应该成为中国比较优势升级的基础。
中国的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关键生产环节技术落后,装备水平低。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电力、煤炭、建材、建筑业、公路水运、交通、铁道、船舶、机械、电子信息、轻工、纺织、医药等15个行业,普遍技术水平比国际落后5-10年,有的落后20-30年。
在产业组织方面,企业小,形不成规模效益;自主研究开发能力差,技术水平低。在48种主要工业品中,低于国际价格的13种,高于国际价格的35种。有一半产品面临激烈冲击。
如造纸业:中国年产5000吨以下小厂占83%,而发达国家造纸厂年产14万吨,世界平均6。8万吨。国内造纸企业每吨纸和纸板的综合能耗,1994年为1。94吨标准煤,水耗400立方米,比国际水平高出1倍。低档产品占70%,积压严重。高档铜板纸只占1%,1996年进口63万吨,高强瓦楞纸进口68万吨。
纺织业是传统支柱产业,1995年76000个纺织企业,7400亿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13。6%,1/4出口;就业1470万,占全国工业从业人员14。5%。纺织业在原材料开发,产品生产和后整理,生产工艺和款式,处于国际中等水平。初加工能力过剩,企业间过度竞争,深加工,精加工能力不足;粗加工,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多,高附加值的最终产品少;出口产品以量取胜,出口数量世界第一,出口金额世界第四,年出口服装50亿件,价格只有法国的1/4。化纤品种比国际水平差10---15年,纺织机械更为落后,无梭织机占5。4%,1994年世界平均水平为27%,发达国家在90%以上。
中国服装行业出口世界第一,利润不到2%,单件赢利不到4美圆,附加值为法国意大利的1/4,德国的1/2。70%出口服装没有自己品牌,缺乏知名度。优势是丝绸服装,出口2/3集中在美日欧,韩国香港。中国纺织服装业依靠进口棉花,棉布。高档面料和辅料60%进口。
化工行业过去使用的原材料(原油,天然气,煤,盐等),价格很低,成品价格很高,形成高额垄断利润,掩盖了技术水平低和管理落后的问题。实际上化工产品价格已经远远高于国际价格。在与柯达,富士等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中,中国民用感光材料企业非停即并,只有乐凯作为民族企业发展起来。在技术方面中外差距不大,主要是国民偏爱进口货的心理作怪。
中国钢铁产量世界第一,只有15--20%设备属国际先进水平。板管带之比,发达国家为60%,我国为38%。中国合金钢比重只有6%,高附加值钢材为13%,发达国家为40%。关键高档品种有1/3---2/3需要进口。钢铁生产企业1996年787个,年产量在50万吨以上的只有42个,100万吨以上的24个,500万吨以上的4个。宝钢、鞍钢、首钢和武钢4大集团,销售额的总和只有新日铁的63%。加入WTO进口关税下降,我国建筑用钢材受冲击不大;高附加值产品及特殊钢材生产企业,如宝钢,武钢,太钢及特钢等,将受到冲击。
可看出中国产业组织存在严重问题,企业规模太小需要兼并集中。相当部分现有产业将被跨国公司通过各种形式所整合,纳入其全球化生产体系。国有企业丧失了国家保护,比民营企业受冲击更大。企业破产兼并数量将大幅度增加,加剧国内通货紧缩。一部分青年人和专业技术人员会找到高薪岗位,城市工人失业更加严重。政府应通过规范市场,打击走私,减低税收,发展资本市场等措施,积极促进绝大部分企业加入市场化,国际化的竞争。对于传统产业的破产和老工人下岗,应加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2.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
有先进技术创新,有独立知识产权,主导行业技术标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中国企业势所必争,绝不能够满足于为外国公司加工装配。
如中国的医药行业,有企业5396家,4家特大企业是华北制药,东北制药,山东新华制药,哈尔滨医药。76%为中小企业,重复生产严重,有300家企业生产安乃进。产品有24大类,1300种化学原料,3500种制剂,多属普通医药,附加值低,科技管理水平低,科研人员只占卫生系统500万职工的0。5%。国际大型医药企业将年销售额的15%以上投入新药创新,在中国只占7%,在3000种医药产品中,90%仿制外国,每年30-40种。按照知识产权保护,仿制一种药品每年要支付4--10亿美圆。
家用电器企业有2500个,生产能力严重过剩,1995年实际利用率58%,彩电,冰箱,洗衣机的城镇普及率为82%,农村普及率13%。1996年出口27。5亿美圆,已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生产企业的技术主要是引进的,自主开发能力弱,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配套能力差,在国际化竞争中,要向精益生产转变。先进技术的挑战仍旧性命攸关:1997年4月,美国率先采用数字电视,中国已经建成的世界最大彩电生产能力,以及摄象,录象和录音设备的生产能力,能否顺利在零关税条件下转到数字轨道?就成为生死存亡的问题。
烟草行业也面临品牌竞争。美国有烟草企业7家,其中3家占美国烟草的94%,生产集中度和集约化程度非常高。1996年菲利普卷烟年销售1782万箱,收入545亿美圆,名牌是“万宝路”,品牌价值446亿美圆。占有美国44%的市场。4大烟草公司已经把世界市场瓜分完毕。第五位是云南红塔集团年产量386万箱,237亿人民币。为加入国际竞争,必须扶植企业集团与国内名牌。但国内有180个烟厂,2000个牌子。专卖制度严格进行计划生产,为了平衡各省利益,完成各省税收基数,平均分配生产额度,对优秀大企业限制产量。
中国汽车全行业生产能力240万辆,其中轿车80万辆。汽车产量为163万辆,其中轿车占30%,53万辆。1998年底中国汽车行业(含摩托车)目录有2426家企业,其中集体、私人、股份合作制企业占24.5%。汽车整车制造厂115家,车用发动机厂56家,汽车摩托车配件厂1628家。115家整车厂中,产销量大于10万辆企业只有7家。中国汽车企业开发费用不足销售额的2%,国际水平是10%。汽车每7--8年换一次车型,开发一个车型要10--20亿美圆,300---400万辆产品分摊投资,最小规模是年产整车40--60万辆,零部件100---200万辆。中国汽车工业和国际水平的差距还在加大,知识产权不在自己手里,相关工业也不行,钢材和相当设备需要进口,汽车工业一直没有具备自主开发能力,没有自己品牌。
中国从一般劳动密集型升级,到熟练劳动,资本密集,到技术密集,继续发展比较优势,遇到国际资本的技术品牌垄断。中国对7个产业(程控交换机、数控机床、芯片、软件、钢铁工业、轿车)的技术创新战略研究,发现合资外方给我们的技术,是成熟期、开始衰退的技术。以市场换技术,根本不可能培养自主开发能力。
技术优势是跨国公司扩张的基础,他们控制世界70%技术转让和80%新工艺技术,不断开发出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创新性产品,成为提高竞争能力、争夺全球市场份额,最终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中国扩大企业规模,发展独立知识产权,创造企业品牌,这些比较优势都不是企业自身力量能够形成的。必须破除对外资的依赖,以国家扶植民族产业的独立品牌。
有人反对自主开发,理由是投资太大,不如合资。实际上中国在开发方面很有优势。蜂窝式移动电话,国外开发用8亿美元,中国7000万人民币。国外开发程控交换机用1亿美元,中国1000万人民币。长3 甲火箭开发费用为国外几十分之一。做雪莲牌羊绒衫需要的羊绒分梳机,中国开发费用是意大利的1/10。
在高科技领域研制新产品的费用没有外国公司说得那么大。西方的研发费是多少美元,中国用多少人民币,是西方的1/8。 原因何在?人力资本费用低和后发优势。
关键问题在于地方保护主义割裂全国市场和民族产业,中央政府如果不能以中央权威打破地方政权的阻碍,允许先进企业跨地区兼并落后企业,那么,“全球化,市场化”的兼并就会发生:外国公司和国内一些企业联合起来,打垮国内的著名品牌。中国不应该反对国家保护,而应该反对地方保护;不应该反对民族产业,而应促进国家和民族有规模效益企业的形成,在每个骨干产业里都应该有一两个。
四.以国家力量扶植战略产业。
目前的“全球化理论”,把新经济和全球化的主体,片面归结到企业,特别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逻辑上消解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实际上,新经济和全球化的参与主体,不仅是企业与个人,更重要的是国家和民族,甚至是国家集团如欧洲联盟,国家联盟如各种自由贸易区。
21世纪国际竞争的主体,是大国超级大产业竞争。大国在经济方面的竞争,主要是通过保护,支持和直接建立“超级产业”而进行的(赵英,2000)。
超级产业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以其巨大规模,巨大投入,产生效果所需要的巨大空间(经济意义上的市场空间,自然地理意义上的空间),带来的巨大利益,成为主要国家综合国力和战略能力主要来源与体现,成为进入大国俱乐部的门栏。超级产业是以国防产业为核心的:包括核,航空,航天,船舶,电子,常规武器等,不仅集中了最大量的高精尖技术,而且具有全球化的规模。
只有大国才有条件发展超级产业。超级产业建立在科学技术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研究费用极高,风险和收益都高。发展超级产业可以推动国家技术创新能力,这是国家的核心利益,需要巨额的社会先行资本。超级产业主要提供公共产品或者准公共产品,政府是主要买主;美国政府支出占GNP的比重,已经达到三分之一。超级产业的进入门栏极高,能否发展取决于大国规模和其政府的能力;成长初期需要政府保护。21世纪,全世界只有10个左右的国家有能力发展超级产业。美国位居第一,还包括日本,俄罗斯,中国,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巴西和印度。
中国航空工业的挫折,集中反映了在全球化竞争中遇到的关键问题。
航空工业是高科技,战略性核心产业,涉及机械,仪表,电子,材料,冶金,化工和交通运输,在制造业中附加价值最高,按产品单位重量创造的价值计算,如果船舶为1,小汽车为9,彩电为50,电子计算机为300,喷气客机为800,航空发动机为1400。新战机的导航设备和软件已经占成本的50%。开发研究费用50亿美圆,用8---10年。现代航空制造业集材料、机械、发动机、空气动力、电子、武器各前沿技术之大成,包括超精密加工及特种工艺。下决心发展航空工业,等于动员全国工业技术精英,强制性提升本国工业制造水平。
1997年底全世界有民用客机16553架,其中70%是喷气客机;到2017年喷气客机将增加到26198架,增加16000架,生产由波音和空中客车垄断。中国到2017年要购买民用客机1591架,总价值750亿美圆。中国早在1980年就试制成功了150座的Y—10,只比欧洲晚3年。但是Y—10在80年代初期由于政治原因,被迫下马。以后20年,面对美国的战略压力和策略,我国航空制造业遭受严重挫折。自己的问题是:决策层次太高,随政治多变,过分强调赚钱和对外合作,内部矛盾严重,丧失进取精神,不考虑长期利益,都不利于航空制造业的发展。
买飞机还是造飞机?有人以为通过国际转包、合作,引进先进制造技术,这是幻想。为外国转包生产和自行设计独立知识产权,然后转包给外国生产,是完全不同的发展模式,而不是同一种发展模式的前后两个阶段,前者不但不能自动发展到后者,而且可能长期被外国“锁定”在加工配件档次上许多年。中国可以参加国际飞机的转包生产,但主要力量一定要放在研制独立知识产权的大型飞机方面。标准和机型是自己的,某些造不出来的零件可以进口和转包。
发展大型民航客机有重大国防意义。美国1958年试制成功波音707,是从军用飞机B—52发展而来,成为军用特种飞机的技术平台,如军事运输机、加油机、预警机、指挥机,电子侦察机,空中指挥机等。欧洲摆脱了自己的“三叉戟”体系,仿制波音,以4国联盟的力量,不惜25年巨额亏损,研制“空中客车”,终于与波音并驾齐驱,成为垄断国际航空工业的两大寡头。目前300座的空客已经上天,6年以后600座上天。
中国应独立发展大型民航客机,是国防安全需要,提升工业科技整体技术水平需要。乡镇企业已能独立设计制造摩托车,需要提升技术档次,向制造汽车发展。技术和工业全面升级,依靠的就是国防和战略产业向国际最高水平努力。一方面给一般企业腾出空间,去生产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一方面通过公开招标,带动一般企业为战略产业加工配件。
发展战略产业特别是航空工业,可以创造长期动态比较利益,真正带动国内需求。这类产业处于幼稚期,国家应以坚决意志和法律,长期坚持发展。这绝不是什么闭关锁国。学习考察,翻译资料,全球加工定货,都是对外开放。弱者要想战胜强者,就要敢于和善于打破强者的规矩。中国人不是没有与发达国家讨价还价的资本,未来的国内市场,加强国防和技术实力,都是我们的优势。
以国家力量支持战略产业,培养动态比较利益,还因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全球接近饱和,中国有40%的储蓄率,每年40000亿人民币的巨大固定资产投资,如果继续向劳动密集型产业投入,全球马上过剩。中国2000年GNP为10000亿美圆,出口为2500亿美圆,出口依存度25%,今后假设GNP每年增加7%,出口依存度即使不再提高,每年也要增加200亿美圆的出口。这200亿美圆增量如果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将抢走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同时在发达国家的市场上跌价。
否定比较利益的动态性,片面主张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交换,在实践上危害极大,在理论上也是错误的。如果中国集中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比如服装,出口美国,换取飞机和芯片,一旦中美断绝贸易关系,美国人将没有衣服穿,但是他们可以从墨西哥卖衣服。中国人没有飞机配件和芯片,又是什么结果?把过分竞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度垄断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放在一起讲“比较利益”,在理论上叫做“虚假前提”,非常荒谬。两种产业的动态价格曲线,类似于国内“工农业产品价格差”,农业的垄断程度没有工业高,所以总是跌价趋势,工业品是涨价趋势,或者降价的速度没有农产品快,因此,垄断程度低的产业总是处于相对不利地位。
中国目前的产品国际交换格局,对培植动态比较优势不利。2000年出口退税达到800亿人民币,出口总额2500亿美圆,平均出口1美圆,补贴0。32元人民币。实际出口汇率应该是8。3+0。32==8.62元人民币。这种补贴虽然重点扶植加工产品出口,有促进出口升级的意义,但是基本思路是以劳动密集型为基础逐步升级的思路,不是直接扶植动态比较利益的思路。以如此大的代价支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以出口所得外汇,购买波音和空中客车----这符合现实比较优势,但是不能创造未来的比较优势。
即使从赚钱的角度考察,发展卫星和飞机,也未必就不如服装和玩具飞机。卫星已经使用于地质勘探,气象预报,地图测绘,军事情报,网络电讯各个方面,利润可观。从外贸对于国民经济拉动的综合经济效益来看,服装只能拉动一般劳动就业,拉动的纺织机械和面料,特别是原料,大部分都是进口的。而飞机所拉动一系列工业和科技部门:包括高精度铝合金,数控机床,电子遥控,计算机,高级空调等安全设备,武器装备,仪器仪表,发动机,液压系统,燃油系统等等。即使飞机最终难以完全成功,在试制过程中会全面拉动工业和科技的发展。与简单的来料加工装配,不可同日而语。
总之,中国相对劣势的产业是:高技术,部分资本密集产品,如化工,航空航天产品,先进技术装备,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产业,必须作为长期动态比较利益培养,盲目迷信市场自由竞争,将永远是劣势。中国作为政治独立的世界大国,必须同时走两条道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将目前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利用国家力量支持大企业,长期扶植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战略产业,这是发展和创造动态比较优势的,两条并行不悖的道路。
资料来源:
1. 仲建心,邵海明:《业》同上,1998,12。1。
2. 邓英淘,王小强,崔鹤鸣:《再造中国》,文汇出版社,1999年出版
3. 《中国汽车行业分析报告》,《上市公司》,上海证券交易所主办,1999。1。
4. 李九九:《汽车行业研究报告》中国证券市场设计中心主办,
5. 陈辉:《医药行业研究报告》同上,1998。4。7。
6. 李杨:《中国造纸行业》同上,1998。
7. 韩春绪,张迄《中国民航运输业》,同上,1998。10。30。
8. 张鹏:《中国绿碱行业研究报告》,同上,1998。11。18。
9. 廖深:《中国乳品行业研究报告》同上,1999。12。1。
10李巧宁:《中国啤酒行业研究报告》同上,1998。11。27。
11陈玉润:《喷汽客机:我们在等什么?》《产业论坛》1999。8。16。
12秦海:《信息网络技术进步,需求与体制》,同上。
13.张陆洋:《高科技产业发展经济学特性的研究》《东方证券》,1999年第四期
14.张昕竹:《WTO与中国电信业新监控框架》《上市公司》,1999。12。
15.厉建超:《网络服务行业研究报告》,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
1999.11.29.
16.姜波克,陈已昕,阮雯,赵雷,吴一萍,田素华:
《加入WTO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东方证券研究》,1999。7。22。
17.王小强:《中国航空工业何去何从?》粤海《参阅文稿》,1999。7。1。
18.江小娟:《减弱复关冲击的国际经验比较》,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年出版
19.李扬:《金融全球化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出版
20.高梁:《战略产业》,
杨帆主编《世纪选择丛书》,石油出版社,2001年出版
21.杨圣明等:《世界贸易组织运行机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
所“财经文摘”,2000年第2期
22.金履忠:《大力发展微型车:我国汽车工业的重大战略》,经济资料文摘
2000年第三期
23.《中国航空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胡溪涛,同上,1997
24.《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在国际竞争中的角色》 彼得·诺兰,“产业论
坛”1998.19
25.《喷气客机,我们在等什么?》 陈玉润 “产业论坛”1999.14
26.《中国航空工业能否尽快走出低谷》 黄强,“科技日报”1999.7.8
27.魏志祥:《各国民用飞机的发展道路》 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
28.《世界航空工业概览》1988/1989
29.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5。
30.字国瑞,高发元:
《红塔集团跨世纪发展战略思考》,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31.杨圣明,,陈家勤,冯雷:《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