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发展
更新时间:2006-01-17 00:00:00作者:未知
景观(Landscape)概念及其景观研究的进展,反映了人们对人-自然关系的认识的不断加深.本文试图从纵向探讨景观这一概念的发展历史;从横向探讨景观作为多学科的研究对象,其内涵的变化;以及作为园林风景学科的主要对象,景观研究的一些现状.
一 景观的原意--"风景"及其研究
在欧洲,"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希伯来文本的<圣经>旧约全书中,它被用来描写梭罗门皇城(耶路撒冷)的瑰丽景色[1].这时,"景观"的含义同汉语中的"风景"、"景致"、"景色"相一致,等同于英语中的"scenery ",都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我国从东晋开始,山水画(风景画)就已从人物画的背景中脱胎而出,独立成门,风景(山水)很快就成为艺术家们的芯慷韵?丰富的山水美学理论堪称举世无伦,因此也才有中国山水园林的臻美.景观的这种含义(作为风景的同意语)一直为文学艺术家们延用至今.
目前,大多数园林风景学者所理解的景观,也主要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景观,也即风景.从60年代中期开始,以美国为中心开展的"景观评价"("landscape assessment","landscape evaluation")研究,也是主要就景观的视学美学意义而言的.从客观的意义上讲,景观评价(风景评价)是指对景观视觉质量("visual quality")的评价.而景观的"视觉质量"则被认为是景观"美"("beauty")的同意词,Daniel等人将其称为"风景美" "scenic beauty "[2];美国土地管理局则将其等同于"风景质量"("scenic quality"),并定义为:"基于视知觉的景观的相对价值"[3].从主观上讲,景观评价则表现为人们对"景观价值"("landscape value")的认识,Jacques[4]认为景观的价值表现在"景观所给于个人的美学意义上的主观满足".风景评价(景观评价),实际上是风景美学的研究中心,也是指导风景资源管理、合理地进行风景区规划的基本依据.经过20多年的发展,风景评价的研究出现了许多学派,它们在理论和方法上各具特色.
目前较为公认的有四大学派[5-7]:专家学派(expert paradigm),心理物理学派(psychophysical paradigm),认知学派(cognitive paradigm)或称心理学派(psychological paradigm),和经验学派(experiential paradigm)或称现象学派 (phenomenological paradigm).专家学派强调形体、线条、色彩和质地4个基本元素在决定风景质量时的重要性,以"丰富性"、"奇特性"等形式美原则作为风景质量评价的指标,也有的以生态学原则为评价依据.参与风景评价的是少数专家,他们在艺术、生态学及资源科学方面都有很高的素养.目前美国及加拿大等国的土地管理部门、林务部门及交通部门多采用专家评价方法进行风景评价[8-12].
心理物理学派则把"风景-审美"的关系看作是"刺激-反应"的关系,主张以群体的普遍审美趣味作为衡量风景质量的标准,通过心理物理学方法制定一个反应"风景-美景度"关系的量表,然后将这一量表同风景要素之间建立定量化的关系模型--风景质量估测模型.心理物理学方法在小范围森林风景(如一个林分)的评价研究中应用较广[13-16].
认知学派把风景作为人的认识空间和生活空间来理解,主张以进化论的思想为依据,从人的生存需要和功能需要出发来评价风景(景观/生活环境).较有代表性的是英国地理学者Appleton,他在1975年提出"了望庇护"(Prospect-refuge)[17]理论,美国环境心理学者Kaplan夫妇提出"风景审美模型"("landscapereference model")[18,19]和美国地理学者Ulrich 的"情感/唤起"("affective/arousal")反应理论[20,]。Appleton理论强调了人的自我保护本能在其风景评价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人在自然环境中是"猎人""猎物"双重身份出现的。作为"猎人"他需要寻找他的"猎物",所以他需要景观能给他提供"庇护"的场。在Kaplan的模型中,不但反映了人的自我保护本能在其风景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还反映了人是作为一种高智能的动物出现于自然环境中的。他不会只满足于眼前的生活空间(景观)的安全和舒适,他还要利用种种景观信息去预测、探索未来的生活空间。所以Kaplan认为,风景的质量决定于风景的两个特:"可解性" ("makingsense")和"可索性" ("involvement"),前者反映了人对于景观的安全的需求,后者反映了人对于未来的求知欲。 Ulrich 的理论则融进化论美学思想和情感学说于一体,试图通过生理测试技术(如脑电图、心电图)来测定人对于特定风景区的反应和评价,从而克服了语言表达对风景评价结果可能带来的误差。
经验学派把景观作为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用历史的观点,以人及其活动为主体来分析景观的价值及其产生的背景,而对客观景观本身并不注重,如美国地理学者Lowental的一些研究〔22,23〕。
作为总结,我们不妨用系统的观点,对上述风景评价研究的各个学派作一比较和分析(表1)。通过分析认为,风景评价各学派在思想、方法诸方面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对立的。
表1 风景评价各学派特点分析和比
各学派比较点
心理物理学派
认知学派
专家学派
经验学派
对风景价值的认识
风景价值是主 客观双方共同作用下而产生的
风景价值在于其对人的生存、进化的意义
〔客观)风景价值在于其形式美或态学意义
〔主观)风景价值在于它对人(个体,群体)的历史、背景的反映
人的地位
把人的普遍审美观作为风景价值衡量标准
从人的生存、需要出发,解释风景
被动〕风景作为独立于人的客体而在存,人只是风景的欣赏者
主动强调人(个体或群体)对风景 的作用
对客观风景的把握
从"风景成份"(植被、山体等)分析风景
用"维量"(复杂性、神秘性等)把握风景
分解从"基本元素"(线、形、色、质)分析风景
〔整体〕把风景作为人或团体的一部分,整体把握
二、景观作为一个地学概念
无论在中国或是在欧洲,最初的大规模旅行和探险推动了地理学的发展,也加深了人们对景观的认识当然,景观一词在汉语中直到近代才出现,山水、风景一直被沿用)。人们已不满足于对自然地形、地物的观赏和对其美的再现(文学、艺术活动),开始更多地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它们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时间上的演化。特别是14-16世纪大规模的全球性旅行和探险(包括1492年美洲的发现和1498年去东印度航线的发现),使欧洲人对"景观"这一概念的理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时德语的"景观"(landschaft)已用来描述环境中视觉空间的所有实体,而且不局限于美学意义。19世纪中叶,伟大的动植物学家和自然地理学家洪堡得(Humboldt),将"景观"作为一个科学的术语引用到地理学中来,并将其定义为"某个地球区域内的总体特征"〔1〕。随着西文经典地理学、地质学及其它地球科学的产生,"景观"一度被看作是地形(landform)的同意语,主要用来描述地壳的地质、地理和地貌属性。以后,俄国地理学家又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概念,赋之以更为广泛的内容,把生物和非生物的现象都作为景观的组成部分,并把研究生物和非生物这一景观整体的科学称为"景观地理学"("landscape geography" )。这种整体景观思想为以后系统景观思想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景观作为生态系统的载体
景观生态思想的产生使景观的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早在1939年,德国著名生物地理学家Troll就提出了"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的概念。当然,关于景观生态学的思想产生得更早些。Troll把景观看作是人类生活环境中的"空间的总体和视觉所触及的一切整体",把陆圈(geosphere)、生物圈(biosphere)和理性圈(noosphere)都看作是这个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景观生态学就是把地理学家研究自然现象空间关系时的"横向"方法,同生态学家研究生态区域内功能关系时?quot;纵向"方法相结合,研究景观整体的结构和功能〔1〕。另一名德国著名学者Buchwald(2〕进一步发展了系统景观思想,他认为:所谓景观可以理解为地表某一空间的综合特征,包括景观的结构特征和表现为景观各因素相互作用关系的景观收支,人的视觉所触及的景观像、景观的功能结构和景观像的历史发展。他认为,景观是一个多层次的生活空间,是一个由陆圈和生物圈组成的、相互作用的系统。他指出,景观生态的任务就是为了协调大工业社会的需求与自然所具有的潜在支付能力之间的矛盾〔1〕。
至于景观系统中各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Zonneveld作了深入的分析(图1中只列出了Zonneveld关诰肮圩槌杉肮叵档闹饕?糠郑?A硗猓琙onneveld还就景观系统的层次结构作如下划分:
1、生态区(ecotope或site):是最低一级的景观单位,每个生态区内至少有一种地理成份(如植被、土壤、水)在空间上的分布是较为均一的,其它成份也不会有很大的分异。
2、地相(land facet或microchore):由多个生态区所组成,每一地相内的各个生态区至少在某一地理因素(主要是地形)的影响下,在空间上出现一定的关系和分布格局。
3、地系(land system 或mesochore):由一系列地相所组成,本单位最适用于绘制景观调查图。
4、总体景观(main landscape或 macrochore ):是指某一地理区域内所有地系的总和。
图1 Zonneveld关于景观组成及其关系的分析(有删减详见Naveh and Lieberman, 1984)
在北美,长期以来尽管没有明确提出"景观生态学"的概念,系统景观的思想和景观生态学的思想却很早就有所发展。早在本世纪40年代,北美最早的植物生态学家之一Egler〔25〕就认为,植物与人的活动组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这个整体是某一更高级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并作用于景观。以后,他又提出了"整体人类生态系统"("total human ecosystem")的概念。同时代另一位北美生态学家Dansereau〔26〕也曾提出,在环境诸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高级、整体和动态水平上进行景观的研究,并主张用"人类生态学"("human ecology")来研究人类对景观的影响。他把人对景观的认识和冲击理解为一种循环的和控制的过程,并用"意识景观/景观"(" inscape/landscape")的概念来论述从自然到人,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和从景观知觉到景观设计的过程。这是农学家、林学家、城市规划人员、景观生态学家及工程人员都要经历的。最终,人的主观意志将成为改造或创造景观的模板。这种人类意识作用下的景观,Venadsky曾用"理性圈"("Noosphere")的概念来描述,并推测,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理性圈将取代自然发生的生物圈,人类将生活在一个完全人工的世界里。该理论曾被Odumn〔27〕认为是"危险的哲学"。
Dansereau的理性圈的理论后来又得到了人类学家和自然哲学家Teilherd de Chardin的进一步发展〔1〕,他认为,凭着人类的主观能动,通过不断地自我反馈和调节,人对景观的设计和改造是值得信赖的。他把这种在人类主观能动作用下的景观设计和改造过程称为"理性起源"("noogenesis")。 Naveh和Lieberman 〔1〕则把景观生态学作为实现这种"理性起源"的重要工具,指出:人既是生物圈的组成成分,同时又是它的改造者和监护者。 Vink〔28〕在总结前人关于景观及景观生态学的论述之后,用系统科学和控制论的观点,明确地指出:景观作为生态系统的载体是一些控制系统,通过土地利用及管理活动,这些控制系统中的主要成分将完全或部分地受到人类智力的控制;景观生态学是"把大地的属性作为目标和变量进行研究的科学,其中包括通过对主要变量的研究以实现人类对它的控制"。通过以景观生态学为桥梁,把关于动物、植物和人类的各门具体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景观利用的最优化 。
现将景观概念的发展及有关研究学科列一简表(表2),作为总结。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园林风景学科领域内关于景观(风景)的理解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生态学思想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关于这一点Zube(1986)〔29〕曾有非常系统的论述。
表2 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发展
景观概念 作为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与"风景"同意 作为地学概念与"地形"、"地物"同意 作为生态系统的功能结构
以景观为对象的研究 景观作为审美对象,是风景诗,风景画,及园林风景学科的研究对象 作为地学的研究对 象,主要从空间结构和历史演化上研究 是景观生态学及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不但从空间结构及其历史演替上,更重要的是从功能上研究
参考文献
〔1〕Naveh,Z.and Lieberman,A.S.,1984,Landscape Ecology.Theory and Application,Springer-Verlag.356.
〔2〕Daniel,T.C. and Boster,R.S.,1976,Measuring Landscape Aesthetics, The Scenic Beauty Estimation Method,(USDA Forest Service Research Paper RM-167),Fort
〔3〕USDI BLM 1984,Visual Resource Management(Supersedes Rel.8- 4),Washington, D. C.
〔4〕Jacques,D.L.,1980,Landscpae appraisal, the case for a subjective theory,J.,Environ.Mgmt.10:107-113.
〔5〕Daniel,T.C.and Vining,J.,1983,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the assessment of landscape quality.In Behavior and Natureal Environment,Vol.6,Altman ,I.Whohlowill, J.F.(Eds).New York,Plenum Press.39-84.
〔6〕Zube, E.H., Sell,J.L. and Taylow,J.g.,1982,Landscape perception research, application and theory, Landscape Plann,9:1-33.
〔7〕Zube,E.H.,984,Themes in landscape assessment theory, Landscape Journal,3(2):104-110.
〔8〕USDA FS 1976,National Forest Landscape Management ,Vol.2,Chapter3 USA. For. Agricultural Handbook.No.484.
〔9〕USDIBLM 1986,Visual Resource Management: Visual Resource Contrast Rating. BLM Manual Handbook 8431-1.
〔10〕USDA SCS 1978,Procedure to Establish Priorities in landscape. TR- 65.Washington,D.C.20250.
〔11〕俞孔坚,1986,自然风景景观评价方法,中国园林,3:38-40。
〔12〕Canada, Province of British Columbia Ministry of Forests ,1981,Forest Landscape Handbook, Published by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Branch, Ministry of Forests.
〔13〕Buhyoff, G. J., Leuschner, W.A. and Arndt,1980,Replication of a scenic preference function, Forest Sci.,26:227-230.
〔14〕Buhyoff,G.J., Wellman,J,D. and Daniel,T.C.,1982,Predicting scenic beauty for Mountain Pine Beetle and Western Spruce Budworm damaged forest vistas,Forest Sci.,28:827-823.
〔15〕Buhyoff,G.J.and Leuschner,W.A.1978,Estimating psychological disutility from damaged forest stands. Forest Sci.,24:424-432.
〔16〕Daniel,T.C.and Schroeder,H.W.,1979,Scenic beauty estimation model ,predicting perceived beauty of forest landscapes. In the Proceedings of Our National Landscape(USDA Forest Service Tech. Rep. PSW-35).Berkeley, Calif.: Pacific Southwest Forest and Range Experiment Station.514- 523.
〔17〕Kaplan,S.,1975,An informal model for the prediction of preference, In Landscape Assessment, Values, Perceptions, and Resources. Zube, E.H., Brush, R.O. and Fabos, J.G.(Eds). Dowden, Hutchinson and Ross Stroudsourg, PA. 92-102.
〔18〕Kaplan,S.1979,Perception and landscape, conception and misconception In The Proceedings of Our National Landscape (USDA Forest Service Tech. Rep. Psw-35). Berkeley, Calf.: Pacific Southwest Forest and Range Experiment Station.241-248.
〔19〕Kaplan,S.and Kaplan,R.,1982,Cognition and Environment; Functioning in An Uncertain World, Praeger, New York.252.
〔20〕Ulrich,R.S.,1977,Visual landscape preference, a model and application, Man-Environment Systems 7(5):297-293.
〔21〕Ulrich,R.S.,1983,Aesthetic and affective response to natural environment, In Behavior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ltman. I. and Whohlwill,J.F.(Eds).New York,Plenum.85-125.
〔22〕Lowental,D.1975,Past time, present place ,landscape and memory.Geogr,Rev.,65:1-36.
〔23〕Lowental,D.1977,The bicentennial landscape, a mirror held up to the past. Geogr. Rev. 67:249-267.
〔24〕Buchwald,K. and Engelhart,W.(Eds).1968,Hundback fur Lands-chaftpflege und Naturschutz.Bd.1.Grundlagen.BlV Verlagsgesellschaft,Munich Bern, Wien.
〔25〕Egler,F.E.,1942.Vegetation as an object of study,Philos.Sci.,9:245-260.
〔26〕Dansereau,P.1957,Bilgeography,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Ronald Press, New York.
〔27〕Odum,E.O.1971,Fundamentals of Ecology,3rd edition, Saunders,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28〕Vink,A.P.A.,1975,Land Use In Advancing Agriculture, Springer 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New York.
〔29〕Zube,E.H.,1986,The advance of ecolog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March/April,5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