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度CPA全国统一考试上海考区报名简章
2007-04-18
更新时间:2005-12-20 11:01:12作者:未知
导言 市场社会主义在东欧
市场社会主义一般指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经济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济体制。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涵盖了从20世纪初开始出现的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各种理论观点和流派;市场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则主要指南斯拉夫和匈牙利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形成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国外的一些经济学家将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形成的经济体制也纳入市场社会主义的范畴。尽管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产生已近70年,但“市场社会主义”这一词汇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被正式提出并广泛使用。
一 、市场社会主义的概念
关于市场社会主义的研究近年来很流行。人们对市场社会主义的起源作了各种各样的推论。 1多数人认为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开端是20世纪30年代波兰经济学家奥斯卡·兰格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但在兰格的著作中却从未提出“市场社会主义”的概念并对它进行定义。
明确提出“市场社会主义”概念的是英国经济学家戴维·米勒。1983年6月英国工党在大选中失利。使英国工党受到震动的不仅是连续两次败在撒切尔夫人领导的保守党手下,更重要的是这次的得票率创1918年来的最低记录。当时,撒切尔夫人的政府推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大行其道,在英国掀起了私有化的高潮,并波及到其它欧洲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工党固守传统的国有化理论已十分困难。为了扭转颓势,工党领袖金诺克引导全党就关系工党基本纲领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讨论,工党智囊机构费边社特邀同情工党的社会知名学者和大学教授,组成“社会主义哲学”研究班,定期集会,希望通过理论上的突破重新赢得民心。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戴维·米勒提出“市场社会主义”的概念,成为工党经济纲领的核心思想,并赢得了大家的赞同。
经过持续几年广泛而深入的讨论,逐渐形成了英国工党较为完整的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在他们的理论中,市场社会主义是指“用市场来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市场”是指市场经济,它是一种特定的经济组织形式,是配置经济资源,分配经济权力和协调经济决策的手段,是调节商品生产和服务的工具,也是人们据以做出有关消费和就业抉择的方式。“社会主义的目的”,指消除剥削,实现人与人之间在收入、福利、地位和权利方面的较大的平等,满足人们的基本物质和精神的需求等。 2
市场社会主义的理念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东欧国家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认同。人们认为这个概念不仅可以表述英国工党的新理论,而且可以包容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各种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及其经济制度。从20世纪30年代奥斯卡·兰格提出的“竞争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到9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的各种将社会主义经济原则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经济理论,都被人们归入“市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前南斯拉夫和匈牙利在50、60年代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后形成的经济体制则被称为“市场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经济学家们对市场社会主义有各种各样的概括,具有代表性的解释有:
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 3中,对市场社会主义的解释为“市场社会主义也称自由的社会主义。是一种使社会主义的计划与自由的企业相协调的经济制度。企业属于公有,但生产和消费不受政府计划的控制,而是受市场力量的支配。20世纪60年代南斯拉夫实行了有别于苏联中央计划经济模式的市场社会主义。60年代末70年代初匈牙利也有类似的发展。”
著名的美国《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 4(1987年版)对市场社会主义作了权威性的说明:“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经济体制的理论模式(或概念),在这种经济体制中,生产资料公有或集体所有,而资源配置则遵循市场规律。对于现有的种种社会主义经济来说,这一名词往往更广地用于概括这样两种体制:在严格意义上趋于这一定义的那种体制(像南斯拉夫在1965年后所形成的体制),以金融调节和种种刺激作为中央计划的手段来替代命令和对生产商品进行实物分配的那种体制(即受调节的市场,像匈牙利1968年改革后的新经济体制)”。
著名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E·斯蒂格利兹在《社会主义向何处去》 5(1994年)中指出:“市场社会主义是指生产资料归政府所有(任何社会主义制度下都是如此)但像市场经济一样利用价格配置资源的经济组织形式。”
美国经济学家罗默和巴德汉在其主编的论文集《市场社会主义:当前辩论》 6(1993)中指出:“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经济制度,它在许多方面是资本主义和已被付诸实践的社会主义的混合物。”
美国经济学家格雷戈里和斯图尔特在其《比较经济体制学》 7(1985)一书中,按照决策结构、信息和调节机制、财产所有权和激励机制四个标准把市场社会主义界定为:“市场社会主义——以生产要素的公共所有制为特征的经济体制;决策采取分权制,并通过市场机制加以调节;兼用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来推动参与者实现这一体制的目标。”
法国经济学家 M·拉文在1990 年回答匈牙利《经济学学报》所提问题时指出:“市场社会主义应当既保护社会主义免受市场资本主义所固有的不良的再分配效果的影响,又保留了社会主义的一些‘社会主义价值观’。” 8
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皮尔森指出:“总的来看,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家既关注通过运用市场提高经济效率,也关注经济自由和政治自由的扩展。” 9
90年代以后匈牙利的经济学著作及其教科书中,也将匈牙利和南斯拉夫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称作市场社会主义。他们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是这样一种经济体制——其日常的经济管理主要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以奥斯卡·兰格在30年代提出的设想为代表。社会生产中基础性的资源配置由中央以及发达的中央计划体系决定,而其余的经济活动是由市场的力量决定。 10
综上所述,市场社会主义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在公有制基础上尽量利用市场机制,提高经济效率;二是实行经济民主,赋予劳动者参与企业和国家经济管理的权力。市场社会主义的概念在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主张或赞同在公有制经济中引入市场机制的观点,或主张劳动者民主参与经济管理的观点,都被纳入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范畴。
二、 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起源
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是20世纪初西方经济学界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资源合理配置可能性争论的产物。人们普遍认为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标志是波兰经济学家奥斯卡·兰格的“竞争的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初期阶段争论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条件下资源合理配置的可能性,以及一主多元的所有制结构和多层次经济决策体系的合理性。
1902年荷兰经济学家皮尔逊发表《社会主义的价值问题》,提出社会主义制度下没有市场、没有交换,从而无法衡量产品的价值,不可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奥地利经济学家米塞斯发挥了他的思想,于1920年发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计算》,攻击社会主义没有货币价格,没有经济计算,一切都将在黑暗中摸索,因此,“社会主义就是合理经济的破产”。1935年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将皮尔逊、米塞斯与自己的文章汇集出版了《集体主义的经济计划》,成为否定社会主义经济合理性的宣言。
与此同时,持不同观点的西方经济学家也在探索社会主义制度下资源合理配置的可能性问题,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瓦尔拉斯、维塞尔、帕累托等。瓦尔拉斯是一般均衡论的创始者,他在论文集《应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可以通过国家立法组织和维持自由经济竞争,建立完全竞争机制,从而使一般均衡价格得以实现。维塞尔在《自然价值》中提出,即使在共产主义经济中也需要经济计算,存在“估算价值理论”,必须运用与资本主义相同的经济衡量标准和本质上一致的计算原理。帕累托在《社会主义》等著作中指出,社会主义制度下能够创造并实现“最优福利状态”的条件,达到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甚至社会主义经济可能比自由经济更容易实现最优化产出量,更为有效。以上经济学家并不是社会主义者,他们探讨社会主义制度下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的目的在于证明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一样要受到他们所揭示的经济规律的约束。
南斯拉夫和匈牙利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市场社会主义脱离了书斋中的讨论,走向了社会实践的舞台。20世纪 50年代以后,随着南斯拉夫和匈牙利经济体制改革从实验到全面推进,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进入在东、西方各国分别确立和发展的时期。
东欧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蓬勃兴起,纠正了过去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弊端,引入了市场机制,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使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在改革中形成了南斯拉夫和匈牙利独特的市场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讨论空前活跃,除南斯拉夫、匈牙利外,各国都出现了一批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有代表性的市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东欧国家的市场社会主义实践拓宽了西方经济学家的视野,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市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较多地从东欧国家市场社会主义的社会实践中获得灵感,在对东欧经济体制改革跟踪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理论构想,丰富和发展了西方的市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60-80年代的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中,很容易找到南斯拉夫和匈牙利经济模式的痕迹。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发生的苏联东欧国家政治剧变,改变了这些国家历史发展的方向,中断了市场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的实践。西方政治家们断言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但是,西方国家左翼经济学家并没有放弃社会主义的信念,没有泯灭探索市场社会主义的热情。他们在对苏东剧变的困惑和对现行资本主义制度不满的双重反思中,在对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和现行资本主义制度的批评中,构建了一系列新的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模式,作为超越现行资本主义的替代模式,使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出现了新热点。关于市场社会主义的讨论在西方国家仍在继续,并且在90年代出现高潮。一些多年致力于市场社会主义研究的经济学家进一步发展了他们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
三、南斯拉夫模式
南斯拉夫是最早实践市场社会主义的国家,其经济模式的特点是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实现社会主义经济民主,由劳动者平等地运用社会所有的生产资料从事生产,共同管理企业,共同决定收入分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它既是南斯拉夫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进行独立思考的结果,也是客观政治经济环境所造就。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南斯拉夫共产党人就在考虑未来的人民国家中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作为南斯拉夫主要理论家和国家领导人之一的爱德华·卡德尔自20世纪40年代初就开始探讨人民民主制度的涵义,这一时期他的思想成果反映在《新南斯拉夫道路》(1941-1945)中。战后,卡德尔的所有著作中几乎都有关于社会主义自治理论的阐释,其代表作有《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南斯拉夫自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公有制在当代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矛盾》、《民主和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与社会主义自治》、《自由联合劳动》等。在这些著作中他构建了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的理论框架。
卡德尔认为自治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
生产资料公有制采取社会所有制的形式。社会所有制的含义是,一切资源是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财产,同时也就是每个人的财产, 在这种所有制形式中,人民有权使用社会所有的生产资料从事劳动,从这种基本权利出发,还享有其他一切不能剥夺的权利。 这些权利还包括:与其他同样享有权利的工人平等地按劳分配用于个人和集团消费的收入。因此,社会所有制就是使用社会所有的生产资料从事劳动的权利,每个工人对实现这种权利负责, 和其他享有同等权利的工人处于平等地位, 同时也对实现与这种权利有关的其他权利和义务负责。所以,社会所有制这个名词的含义就是:不属于任何人而属于每个人,即是集体的又是个人的所有制。
在经营方式上彻底实行非国家集权化和非 “分散的国家集权主义的方针”。改指令性计划为自治社会计划, 把社会计划建筑在符合市场经济客观规律要求基础之上。①把计划建立在由企业劳动者独立决定的企业计划的基础上,使这种计划体现社会主义自治的要求, 核心点是体现劳动者直接管理和使用社会所有制的生产资料,并决定对自己劳动成果的分配。 ②把计划建立在最广泛的民主的基础上。企业计划由企业自主决定,并以此为基础,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形成社会计划。 ③把计划建立在符合市场经济客观经济规律要求的基础上,使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密切结合起来。
实行企业自治和劳动者自主。企业完全具有作为一个独立的商品生产者所必需的一切权利。劳动者对公有制资本的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拥有真正的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
劳动者自行决定劳动成果的分配,但这种分配必需对社会负责。
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理论以其对国家消亡思想理论的认识为最重要根据,南共的国家消亡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这样几点:一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国家立即开始消亡。铁托认为,国家的消亡不需要等待,在政权建立后即可着手进行。南斯拉夫在建国不久的1950年就通过了把工厂交给工人管理的法令,这个法令的实质在于“国家消亡的过程不可延误到将来,而必须立即开始” 12二是国家消亡是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贯穿整个社会主义时期;三是国家消亡首先从经济职能开始。南共认为国家消亡首先是经济职能逐渐从国家转到工人集体,由生产者管理生产开始的。四是国家经济职能消亡的形式是社会所有制和工人自治。南共认为社会所有制的最大优点和特点在于实现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的直接联系,实行社会所有制的必然作法是把工厂企业交给工人管理,实行社会自治;而工人自治则意味着对国家直接管理经济权力的否定。
1948年的“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事件”对南斯拉夫模式的产生也有一定的催化作用。40年代末期,斯大林与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在按照民族特点,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上发生了分歧。南斯拉夫坚持特立独行的自治理论,并且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不听从莫斯科的指令,使苏联大为不满。为了防止南斯拉夫的独立性蔓延到其他东欧国家,在苏联授意下1948年6月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9国情报局于布加勒斯特通过《关于南斯拉夫共产党状况的决议》,声讨铁托反马列主义、反党、反苏,谴责南斯拉夫共产党采取民族主义的立场,脱离反帝的统一的社会主义阵线,并将南斯拉夫开除出情报局;1949年11月又通过《南斯拉夫共产党掌握在杀人犯和间谍手中》的决议,并联合对南斯拉夫实行经济封锁和贸易制裁。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南斯拉夫人义无返顾地走上了独立探索社会主义模式的道路。
南斯拉夫领导人对苏联的经济模式一直有保留,认为苏联的经济模式过于集中和依靠行政命令管理,不利于调动工人群众的积极性,容易导致官僚主义。苏南关系的破裂使南斯拉夫不再受任何限制和约束,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设想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1949年12月南斯拉夫工会联合会和联邦经济委员会主席联合发布《关于在国营企业中成立工人委员会和开展工作的指示》,拉开了南斯拉夫工人自治制度的序幕。1950年6月27日联邦国民议会通过了《关于劳动集体管理经济企业和高级联合组织的基本法》、《工人委员会法》。1952年南斯拉夫开始了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废除了集中计划制度,实行社会计划制度。
南斯拉夫的社会计划制度建立在社会所有制基础上。“社会所有制的含义是,一切资源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财产,同时也就是每个人的财产,在这种所有制形式中,人民有权使用社会所有的生产资料从事劳动,并从这种基本权利出发,还享有其它一切不能剥夺的权利。这些权利包括:与其他享有同样权利的工人平等地分配用于个人和集体消费的收入。因此,社会所有制就是使用社会所有的生产资料从事生产的权利,每个工人对实现这种权利负责,和其他享有同样权利的工人处于平等的地位,同时也实现与这种基本社会经济权利有关的其他权利和义务。所以社会所有制这个名词的明确含义就是:不属于任何人而属于每个人,既是集体又是个人的所有制。” 13
社会所有制逐步取消了国家机关对基本生产资料的直接管理,中央国家机关的权力不断削弱;实行了自治的商品经济,企业的产品作为商品,实行市场交换;集中统一的指令性国家计划改为社会计划,它是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一种预测,规定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政策和各部门的比例关系,对企业的活动只起指导性作用;价格在原则上根据市场的情况自由形成,基础工业品和主要的农副产品的价格受国家控制,国家通过税收、信贷、关税、补贴等手段对市场进行调节;企业在收入分配方面有较大的权力。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政治体制也进行了重大改革。实行了精简机构,取消了三级管理体制,撤消了部分联邦主管经济的7 个部,联邦管理机关工作人员减少3/4以上。实行了党政分开和限制兼职。加强了司法对行政的监督。
1963年通过的宪法被称作《自治宪章》。宪法宣布,全体劳动人民具有同等的社会经济地位,自治是劳动人民不可剥夺的、受宪法保护的权利,劳动是人的物质生活和社会地位的唯一来源。宪法限制了国家职务的连选联任,实行轮换制和干部交流制。目的是贯彻社会主义民主,避免国家权力长期集中在少数人手中,防止领导干部职业化和滋长官僚主义,淘汰不称职的干部,选拔和锻炼年轻干部。
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在70年代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公有制在当代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矛盾》中,卡德尔对废除市场的苏联模式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完善了“自治模式”理论。他认为自治计划是体现劳动者意志的宏观计划。劳动者直接管理生产资料,制定企业生产计划和决定劳动成果的分配。自治计划也是间接协调计划,它主要靠自治协议、社会契约和价格手段,对市场进行指导和调节。南斯拉夫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工人自治为核心的自治社会主义。他明确指出 “市场经济, 制定社会计划以及劳动者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互相支援是我国社会主义自治制度三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14
1971年南斯拉夫开始实行社会自治计划。1976年自治社会计划改为由自治计划和社会计划两部分组成。自治计划是联合劳动基层组织制定的计划,社会计划是各级政府计划部门制定的计划。自治计划由企业的职能部门根据企业的状况和市场的需求提出草案,由企业工人代表大会通过。社会计划对企业没有直接的约束力,但企业要考虑社会计划规定的政策措施和发展速度。企业职工的收入由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状况,由职工民主决定。
南斯拉夫宪法规定:社会所有制是联合劳动组织的基础,生产资料既不属于国家,也不属于个人,而是属于社会。社会所有制“既是全体工人的共同的阶级所有制,同时又是任何从事劳动的人的个体所有制形式”,它既属于“一切人,又不属于任何人” 15
南斯拉夫的市场社会主义注重理论建设,但更注重实践性,“南斯拉夫避开了这样的理论抉择:是市场经济呢,还是计划经济呢?是市场经济多些呢,还是计划经济多些呢?是计划市场呢,还是市场计划经济呢?南斯拉夫是把两者结合起来。商品市场经济是南斯拉夫经济制度的前提,但它是建立在新的社会基础之上的。建立在自治关系之上商品市场经济可以避免自发性,……。” 16
南斯拉夫在劳动者民主管理国家方面作了极为有益的探索,并取得过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成果,但是在市场社会主义的后期,由于过分强调社会契约,政府在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方面软弱无力,形成地方各自为政的割据状态;劳动者之间也产生了利益的分化,社会逐渐失去凝聚力。素有巴尔干火药筒之称的南斯拉夫,在1989年东欧剧变的大环境下,发生了民族分裂,最后国家一分为五,市场社会主义的实践也随之告终。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paper.stud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