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会诊”礼仪
更新时间:2005-05-24 00:00:00作者:佚名
几天来,本报《倡导礼仪新风系列报道》成了社会热点,记者接到众多读者和新人以及婚礼参加者的来信和电话,为了让文明礼仪新风和文明城市的市民形象走进民间礼仪行业,让司仪队伍的正规化,记者昨天走访了这一行业的专家学者和权威,会诊“礼仪行业”的弊病,开出切合实际的药方。
黑龙江省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曲艺艺术家黄枫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是哈尔滨首家礼仪公司创始人,在1980年就搞礼仪,当时顾问是马三立,司仪邀请的是哈市的一些知名人士。我看司仪行业应当有一级组织进行管理,组织培训,持证上岗。礼仪公司也应该有指导单位对其进行约束,不能收钱了事,对有投诉的,坚决取缔。好的司仪应该是文化人,给人留下美好的回忆,语言优美,词汇高尚,包袱有品位,整个过程就是脱口秀。司仪不像大家理解的就是伶牙俐齿,能歌善舞,考察一个司仪要有对婚礼文化、流行趋势的把握,要有他个人的才艺表演,要有一定的控制场面的能力,包括礼仪、服饰、内容的设计是不是合理,是不是符合传统,是不是能够引领时尚这样一些标准。营造一种喜庆热烈、神圣庄重的婚礼气氛。主持风格庄重、大方、高雅、温馨,注重婚礼的个性化处理,善于将新人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生活、恋爱经历同婚礼的形式及内容巧妙结合,气氛热烈煽情。司仪还应该与时俱进,吸收先进文化、先进思想,层次、品位、格调要高雅,不要庸俗无聊。有的司仪到处抬自己的师傅说事,师傅教你是让你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不是搞封建帮会,司仪一定要是正派的人,一身正气才能代表城市形象,做市民形象的文明代言人。”
黑龙江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孙静波对记者说:司仪文化要融入主流文化,就要靠舆论的支持和正确的引导,整合现在的市场,对塑造文明市民形象很有必要。我们作为指导单位,要与有关部门联手,组织培训,加强管理,引导文明的服务。同时,市民也应该提高素质,不要盲从地媚俗跟进,这也是庸俗司仪拥有市场的一个条件。
另外就是有些部门的不负责任,千万不能再出现某次司仪大赛,129个选手,得129个金牌的现象,更不能出现所谓的号称“司仪专业委员会”的组织,队伍不大,主席、副主席有28个。
哈尔滨市曲艺家协会主席胡振东说,司仪必须管理起来,这种大众民俗活动应该成为构建文明社会的一个分子,司仪整体素质必须提高,业务水平必须加强,否则与文明城市越来越远。具体应该加强管理,集中培训,训练语言技巧,定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进行综合素质训练,当然还要有为人民服务的热心。
哈尔滨马虹礼仪公司总经理马虹在礼仪行业已干了10年,承办了我省我市一些重要的大型礼仪活动,她说,礼仪公司首先应该讲究礼仪,讲究道德、诚信、修养和文化,如果单纯为了赢利,而没有优质服务,以欺骗和不正当竞争拉客户,一定是自取灭亡。规范管理是一方面,客户也应当睁大眼睛,选择有能力和信誉的礼仪公司来做有层次和品位的庆典活动。
北京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庆行业委员会总干事史康宁一行4人正在我省大庆市、伊春市考察婚庆市场,昨天下午,读到本报《倡导礼仪新风系列报道》,立刻来到本报编辑部,盛赞这组报道深刻及时,对创建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环境有着革命性的意义,所提出的社会问题对全国的司仪礼仪市场都有指导和警示作用。
据北京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庆行业委员会总干事史康宁介绍,结婚的这种消费我们叫做爆发式的一种集中式的消费,人们可能积攒了几十年的钱,就为了婚礼当天,中国对婚礼非常看好,非常看重,来体现自己的一种社会价值及文化品位,所以大家在婚礼上面的花费其实是很舍得的,那么带动这种婚礼的消费市场是非常巨大的。因此,贵报提出的问题相当有针对性。
据悉,我国近年来每年约有1000万新人登记结婚。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字表明:全国每年因结婚产生的消费总额已达2500亿元。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第一家婚庆公司成立至今,婚庆服务已形成一个越来越大的市场,并牵动了婚纱影楼、美容美发、首饰礼品、饭店旅游、媒体广告等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整合这个市场的这组报道对全国都有指导作用,因为全国面临的问题都是一样的。
来源:哈尔滨日报新闻网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