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调查于2003年5月进行.调查选取浙江省14所不同类型高校的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314份,有效回收串为87.6%.其中大学生的性别抽样分布为:男性占54.3%,女性占45.7%;年级的抽样分布为:大一占28.9%,大二占31.5%,大三占22.8%,大四占13.2%,硕士生占3.3%,博士生占0.3%.年龄的抽样分布为:20以下占41.2%,21—25岁占57.8%,26-30岁占o.8%,31—35岁占0.2%,36-40岁占0.1%.政治面貌的抽样分布为:中共党员占21.2%,共青团员占77.5%,民主党派占0.3%,无党派人士占1.0%.地区的抽样分布为:来自贫困或较贫困地区农村的占24.6%,来自贫困或较贫困地区城市的占12.3%,来自富裕或较富裕地区农村的占32.3%,来自富裕或较富裕地区城市的占30.8%.经济状况的抽样分布为:很困难且领取贷款补助的占10.8%,比较困难全没有贷款的占14.7%,一般的占70.0%,比较宽裕的占12.8%,很宽裕的占0.8%.经济来源的抽样分布为:靠父母家长帮助的占91.5%,靠自己打工的占3.3%,靠贷款及补助的占3.7%,靠奖学金的占0.8%,其它的占0.8%.居住方式的抽样分布为:住学校集体宿舍的占94.9%,和家长一起住在校外的占1.8%,与同学一起住在校外的占2.4%,其它的占1.0%.此外,被调查大学生中,有51.8%的学生为学生干部,有48.8%的学生为独生子女.
二,大学生思想道傅状况
大学生是我国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之一,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成功,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面对16大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道德变化的特点,如何准确地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开拓新格局,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象扫描(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全息摄影
1,政治态度解析
(1)关心国家大事,政治思想稳定,健康.前些年,社会上流行"经济腾飞,道德滑坡"的说法,一些人想当然的认为,当代大学生只关心经济利益而不关心国家大事,事实并非如此.调查表明,众多的大学生已明确地认识到个人成长离不开现实的政治环境,所以他们普遍关注国际国内重大政治经济事件及社会政策,爱国热情高涨.调查显示,52.4%的学生认为自己很爱国,82.5%的学生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在问及"过去的一年多,哪些新闻事件给你留下印象最深(按优先顺序选5项广时,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美英对伊发动战争"(91.5%),叫≥典"流行(90.3%),"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87%),"姚明成为NBA状员秀 (48%),"上海成功申办世博会"(41.6%).调查还显示,66.7%的
大学生经常收听或收看新闻节目.
此外,大学生对政治生活中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如社会分配不公问题,社会腐败现象,农村经济发展问题,"非典"问题及道德失范等问题都比较关~,对保持政治局势的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充满信心.在问及"您认为国内亟待解决的问题(按优先顺序选5项) 时,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社会腐败(81.4%),抗击"非典",建立有效的公共卫生体系(73.3%),贫富差距(59.5%),"三农"问题(54.5%),道德失范(50.9%).调查还显示,两年前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治安"及"国企改革"问题,由于政府这两年的努力,已初见成效,不再被大学生列入国内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的前五位.这表明,大学生对政治问题,重大政治事件的看法多能站在国家大局的制高点上,明确意识到国家政治环境对自己成才的重要性,并且能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主张在现实的政治环境下寻求个人的全面发展.
(2)政治视野比较开阔,政治评价更为积极.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已开始跳出传统视野,能在更广阔的背景下看待政治问题.调查显示,78.4%的学生同意( 完全同意 和"同意"的比例之和,下同)"中国必须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76.2%的学生同意"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72.9%的学生同意…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79.5%的学生同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实事求是,催人奋进,一定能实现".而二年前我们在对浙江省大学生进行调查时,对前三个问题持同意态度的人的比例分别是68.7%,64.1%,72.3%.由此可见,大学生在实践中已进一步认识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感受到了祖国的发展与进步,对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前途充满信心,也说明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的主流与"三个代表"的契合程度是比较高的.
(3)政治鉴别力不断增强,对政治,社会问题的分析更趋冷静和理性化.当代大学生已能比较冷静地思考一系列政治问题,不再容易被某种思潮或某种势力所左右而采取过激的行动,政治上日趋成熟.在各高校深入学习领会"十六大"精神活动中,大学生们激发出来的巨大热情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调查也显示,大学生对近年来党和国家工作的总体评价是肯定的,37.5%的学生认为中央近年来反腐败工作有成效("成效显著"和"较有成效"的比例之和,下同),80.8%的学生认为中央开展的深入揭批"法轮功"斗争有成效,91.1%的学生认为对"法轮功"的批判是必要的.同时,大学生们的评价又是理性的,既能够认识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能发现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很少有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这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认识的成熟和善于用发展的眼光评价政治,社会问题的理性态度.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大学生在政治思想和政治观念上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参与政治活动热情有所降温,主动性不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开放办学,扩大招生,上大学交费,自主择业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使得高等教育由往日的精英教育逐步过渡到平民教育,使得大学生以往的优势感逐渐淡化,对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从总体上已趋于平淡态势.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参与政治活动处于积极和不积极两极态度的人都较少,分别占7.5%和1.9%,处于中间态度的人比例较高,占82.1%.具体而言,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又有如下特点:一是文科学生比理工科学生,师范学生比其它学生的参与意识强烈;二是高年级学生的参与意识显得目的更明确,思想更深沉,愿望更渴求;三是党员,学生于部,团干部比一般学生的参与热情更高.这说明近年来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有成效的.但总体而言,与上个世纪中国大学生在参与各种政治活动上所表现出的主动激进相比较,在政治上做"平常人",拥有"平常心"正在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倾向的主流.
(2)政治取向上存在着较明显的实用,功利性倾向.调查表明,仍有15.7%的学生党员承认加入共产党的动机是"为了个人的发展需要",有28%的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是"既为自己,也为人民".这说明,部分大学生一方面把政治看作是自己成长的客观条件和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又不想过多地承担应尽的政治,社会责任,功利倾向较明显.
2,价值取向扫描
价值取向是指主体对价值追求,评价,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也就是一个人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并做出选择与追求.价值取向是当代大学生的内心向导,它对当代大学生承担新世纪赋予的历史使命具有重要影响.
调查显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呈健康向上的趋势,自主,竞争,公平,效率等时代意识明显增强.从整体看,多元并存;从个体看,多数大学生尚未形成完整的,稳定的人生价值观念,在一些问题上常常表现出矛盾或多变状态.如在回答"如果您的好友超速开车撞死他人后逃离现场,无目击者,您知道后,将会怎样 时,60.6%的学生选择"劝其自首,如不听则举报",28%的学生选择"劝其自首,如不听就假装不知".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变化有如下特点:
(1)兼容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政策对个人利益的承认和肯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追求进取务实和协调并重的价值选择,表现出明显的兼容性.大学生在个人与社会,义与利,奉献与索取问题的选择上不愿偏重哪一边,而是寻找结合点,希望"社会与个人利益并重""事业和利益兼得".我们对学生党员的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在问及"作为党员,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您作何选择"时,53.1%的人选择了"在不损害集体利益前提下兼顾个人利益".
(2)主体性.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极大地张扬了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就整体而言,他们的价值取向正在由传统的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土要表现在崇尚自我,以个人为主体,注重自我设计,个人奋斗,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调查显示,75.1%的学生同意 人生的满足在于最大限度实现自我".
(3)多样性.一是价值评价标准的双重性,多样性.理论上的认知标准和实际中践行的标准不一致.当代大学生习惯于以集体主义的价值标准要求别人,对自己却采取利已主义的价值标准;对学雷锋,见义勇为等行为观念上认同,但却不积极转化为自己自觉的行动等.如在回答 您最厌恶的行为(按优先顺序选3项) 时,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已",占73,9%,"虚伪,个诚实 占70.9%,"不守信用 占54.7%;而在回答"您认为最应该受到遣责的不道德行为(限选3项) 时,却只有11.3%的学生选择了"损人利己",仅排在"酗酒"前,列倒数第二位.这种矛盾性和双重标准,充分反映了处在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复杂心态.二是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来源呈现出多元化倾向.在日益多元化的个人选择中,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挑战,过去那种"舍个人为集体"的单选选择已难成共识.既要顾全大家,也要快乐自己;既要国家安全,又要个体幸福的并存选择,成为很多大学生推崇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必然导致行为选择的多样化.调查表明,大学生在择学,择友,择业及自我设计方面都充分体现出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在学习上,他们已不局限于专业知识的界限,在回答"您最喜欢阅读的书籍"时,21.3%的学生选择"反映社会问题的文学作品",18.8%的学生选择"中国传统文化",14.2%的学生选择"生活知识类",13.1%的学生选择"专业知识类",前些年较热门的吁L语计算机知识类 和 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类"却落到了倒数二,三位(只有7.7%,8.5%的学生选择).高校"弹性学分制"的实行和"三分之一同学入学后可转专业"的试点,使大学生有条件自主地选择专业方向;"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股份制运作的企业体制,国有,民营,独资,合资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单位结构,更是将以往职业终身制的概念淡化,职业流动将被新世纪的大学生视为平常事,"人往高处走","摸着石子过河","逐步到位"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普遍心态;当代大学生对未来的设计也是多视角,多方位的.在回答"你的择业标准(按优先顺序选3项广时,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单位有发展前途",占70.4%,"收入待遇高",占57.7%,"培训发展机会多",占50%.三是价值实现途径的多样性.调查显示,大学生在价值实现的途径上,倾向于既靠自己努力,又争取别人帮助,倾向于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实现自我价值.在回答"您认为就业最有效的途径"这一问题时,46.1%的学生选择"自己到用人单位应聘",17.1%的学生选择"依靠父母,亲戚和朋友的关系",24.8%的学生选择"通过人才市场",8.1%的学生选择"由学校推荐".
(4)矛盾性.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群体利益分配的差别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价值认知模糊"也体现在大学生个体的人格上.调查表明,22.9%的教师认为当代大学生"有社会责任感",然而,只有4.5%的教师认为大学生"肯为集体牺牲个人利益".在问及"当别人的利益受到威胁时,你认为现在的大学生会如何"时,只有2.4%的教师选择"不顾一切,挺身而出".一方面感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另一方面看到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倾向产生疑虑;一方面在学校接受许多正面观点教育,另一方面看到社会上一些消极腐败现柬又感到无所适从,这使许多大学生在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成才与发财之间徘徊.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上,既有对传统道德的怀念和依恋,也有对新的价值尝试的激越和冲动;既有对价值超越的向往和喜悦,也有对现实社会的迷惘和困惑.价值观困惑和矛盾体现在三个反差上:道德与道德实践的反差,大学生既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和高尚人格,又注重现实,讲究实惠和实际,注重物质利益和生活目标;校园内外的反差,即实际存在的道德双轨的现象,学校在提倡高水准的道德规范,而社会上某些人低水准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意识也在蔓延;理想教育与社会现实的反差.调查给我们的突出感受是,当代大学生是在求新与守旧,优越与自卑,求异与从众,贡献与索取,个人与集体等价值冲突中形成自己的观念与行为.在价值判断与选择上存有"关心与冷漠相容,希望与困惑并存,进取与仿徨相伴,认同与失落交错"的心态.如在问及"您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按优先顺序选3项)"时,71.7%的学生选择了"为了充分挖掘个人的潜力,实现个人的价值",排在第一位,也有22.2%的学生选择了"为了将来把国家建设得更好".
(5)时代性.青年的性格就是时代的性格.调查中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公平,效率,竞争,自立,诚信的时代特征.调查表明,有54.9%的学生认为自己应强化诚信意识,列第一位,20.4%的学生认为应强化公平,效率意识,24.7%的学生认为应强化竞争意识.如今的"象牙之塔"已卷入日趋激烈的竞争之中,面对日益加重的学习压力,不绝于耳的就业难的呼声,大学生的"成人"意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逐渐清晰起来,在与各种复杂问题的交战竞争中,他们开始走向自立.我们对高校教师的调查显示,63.9%的教师认为当代大学生"独立意识强".
调查同时显示,当代大学生的爱心显得更务实.在问及"您愿意向以下哪一种情况捐款"时,36.6%的学生选择"一个贫困家庭的小孩患了重病,急需钱来医治",35.1%的学生选择"成绩优秀,家境贫困,无力负担学费而无法继续学习的同学".(见表1)
表1愿意向以下哪一种情况捐款
选项
非洲中部遭遇严重旱灾,许多人正面临死亡的威胁
成绩优秀,家境贫困无力负担学费而无法继续学习的同学
购置一都复印机,放在系办公室里供同学们使用
一个贫困家庭的小孩患了重病,急需钱来医
合计
有效百分比
22.3
35.1
6.0
36.6
100.0
(6)不稳定性.在传统与现代,进步与落后双重价值的冲突和互动下,价值相对主义成为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又一特征."回归传统","全盘西化","实用理性"这些相互矛盾的价值取向可能在同一大学生的行为中得以体现.与传统道德灌输相反,青年更宽容"道德不确定性"的存在,对社会主导价值和信仰抱有更多的"游离"态度.如在问及"假定在街上遇到歹徒行凶,你是否会挺身而出"和"假如国家遇到危险或困难,你会怎样"时,分别有6.6%和2.6%的学生的答案是"不清楚".可见,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仍处于急速的动荡,演变和组合之中.此外,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某些生理和心理因素处于极不稳定的变化中,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容易被外在的热点所吸引,其兴趣热点游离带来很大的随意性.入世使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而这种社会变动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他们也许昨天还认为社会主义有无比的优越性,今天外出求职遇到挫折,马上就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这说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不稳定,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3,遭德状况述评
调查表明,大学生心中的道德判断标准并非社会上所认为的"跟着感觉走中华民族的一些传统美德仍为许多大学生所认同.如在回答"到目前为止,对于你的成长和进步,你最感激的对柬是谁(限选2项)"时,排在前两位的是父母(86.2%),老师(47.3%).这一结论在对教师的调查中得到进一步印证,只有5.6%的老师认为大学生不孝敬父母.在问及"当别人对您伤害时,您的态度如何"时,32%的学生选择"忍让"(列第二位).看来还是有不少学生乐意选择传统文化"忍让"来息事宁人,"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以求一团和气.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人生的基本道德要求和道德价值的取向日趋稳定和成熟.例如,他们对"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和"个人利益应该服从国家利益"持同意态度的比例高达74.7%,74.9%,85.1%的学生同意"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十分必要".对社会上存在的道德夫范现象反应强烈,对唯利是图,坑蒙拐骗,假冒伪劣,钱权交易,环境污染等社会丑恶现象深恶痛绝.如在回答"你认为敢应该受到遣责的不道德行为(限选3项)"时,25.8%的学生选择了"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36.8%的学生选择了"污染环境".调查也表明,当代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法律意识大为增强,在问及"开发某处自然景观能创造可观的经济收入,但可能会影响生态环境,假如您是当地领导,如何决策"时,77.5%的学生表示不能开发;在问及"当别人对您伤害时,您的态度如何"时,选择人数最多的是"诉诸法律",占34.5%.这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规模的普法教育和环保教育取得了实质性成果,但还有9.1%的学生选择"以牙还牙,以血还血",这也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即如何再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强化法制观念,杜绝此类非理性行为.此外,只有4.3%的学生选择告诉师长或校领导,这应引起我们的思考.
应该肯定,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整体道德水准在全社会范围内处于较高层面,但就大学生群体本身来说,其道德状况,特别是道德判断和行为方面存在着矛盾和困惑.在回答"您在判断道德问题时主要依据什么标准"时,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回答结果如表2所示.
表2判断道德问题的主要标准
选项
大多数人的看法
是否损害他人
权威人士的说法
传统标准
个人良心
说不清
合计
有效百分比
6.1
38.4
0.6
7.5
43.5
3.8
100
首先,由表二可以看出,大学生以"是否损害他人"和"个人良心"作为判断道德是非标准的比例高达81.9%,这表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以良知型为主.
其次,表二显示,在新世纪,权威的道德评价标准开始失落,因为以"权威人士的说法"作为道德判断标准的人仅占o.6%,排在所列标准的最后一位.这说明权威在大学生心目中已失去了耀眼的光环,当代大学生已不再盲目崇拜权威,而是更注重自己的内心感受,这使得他们的道德判断有很强的个性化色彩.如选择"大多数人的看法"的学生只有6.1%.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崇尚"自扫门前雪"或是渴望"双赢".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这一传统美德正在打折.当代大学生似乎更注重保护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并在此前提下,给国家,集体和他人以尽可能多的帮助.如在回答"假定在街上遇到歹徒行凶 时,被调查者回答处于前二位的分别是"受害人是自己,为保护自己"(占30.6%), 有较大把握取胜"时(占24.6%),而把"受害人是自己不认识的人 作为前二项的只有2.3%(见表3).在回答"假如国家突然遇到危险或困难(如灾难,敌国入侵等) 这一问题时,59.9%的同学选择"尽自己最大力量给予帮助",32.9%的同学选择"国家需要,可以献出自己的一切",但在对教师的调查中我们却发现,64.3%的大学教师同意"现在大学生道德意识很弱"的评价.这里面的原因不得不让我们深思.
4,理想信念一瞥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思想的灵魂和行动的标尺,是影响和左右价值取向变化的内在动力系统,是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要支撑点.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是有理想的,他们还未完全抛弃传统的,对理想信念的理想化的追求.从近几年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变化发展趋势来看,大学生选择"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比例越来越高,列第二位(46.6%),这说明"十六"大后,大学生中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正在逐渐回升.
当然,时代不同,社会实践不同,理想也会有差异.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既注重社会理想,道德理想,也强调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特点是现实性和功利性.相对过去那种把理想与个人发展相对立,相脱离来说,这是一种进步 毕竟,理想信念不是游离于个人发展的异己力量,它与个人成长密切相关,政治素质本身就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主要方面.在回答"您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限选3项并排序) 时,并列第二位的是"找个好工作","报答父母"(62.6%).
5,责任意识透视
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当代大学生更多的关注自我,社会责任意识有所淡化.在问及"您对学校组织的各项思想教育活动的态度"时,42.2%的学生回答"一般",这与满怀救世理想,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上个世纪的大学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一结论在对教师的调查中也得到印证,在问及"您认为现在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强吗"这一问题时,45.1%的教师回答"比较弱"和"非常弱".调查表明,学生党员的责任感很强,在问及"作为党员,你的责任感,自豪感如何"时,92%的学生党员回答"非常强"或"比较强".
人人为我,还是我为人人 调查表明,如今的大学生欣赏鱼和熊掌兼得的责任意识.他们一方面表现出较强的集体观念;另一方面又不愿为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他们在理想与金钱,精神追求与物质享受方面,开始抛弃非此即彼的极端思想方式,力图二者兼顾.他们愿意为社会,为人民贡献力量,但同时也要求索取应该得到的报酬.本次调查发现,有 4.9%的学生同意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社会",74.9%的学生同意"个人利益应当服从国家利益",32.1%的学生赞成"人生目标在于追求个人的名誉和利益".这种看似很矛盾的评价,实质上表明当代大学生在集体责任意识上既有值得肯定的一面,又存在着问题,这恰恰是转型社会多元化思想在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上的表现.
(二)问题与原因
1,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这一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大学生,求真,务实,勇于拼博,敢于创新.但不应讳言的是市场经济对当代大学生也具有负面的消极影响.市场经济自身的盲目性,自发性特点和利益原则,等价交换原则的消极方面,直接或间接也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如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原则和竞争规律易使个人利益,小集团利益得到强化,使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膨胀,从而产生损公肥私,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等不良行为.此外,市场经济使大学校园讲实惠,讲实利的风气盛行,媒体对"大款"们豪华奢侈的商消费生活有意无意的渲染,街上流行的时装,多彩的商品,常常令一些大学生羡慕和倾心.在物质欲望的驱使下,有一些大学生理想淡化,漠视未来.他们对人生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物欲的满足上,以欲望的充分满足取代人生的全部价值.有的大学生公开承认:在人的欲望得以张扬的今天,利益就是动力,"有用即是真理","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做事,交友甚至学习都以是否带来直接的利益为标准进行选择,于是出现重专业轻基础,重智育轻德育,重有形证书的取得轻无形综合素质提高的现象.
2,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高等教育的改革,校园环境的变化,校园文化的发展,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但也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了新的冲击和影响.特别是"招生并轨,收费上学"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等招生分配制度的改革,一方面促使学生更加注重勤奋学习,注重能力锻炼,完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家长高额的教育投资强化了他们的效益观念.收费制也使学生对报效祖国,回报社会的责任感有所淡化.同时,为创收而招收的各类成教学生在校内居住对学校校风的,冲击很大,加上众多学校新校区的出现,校园环境进一步复杂,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各类学生之间的摩擦和纠纷容易形成校园热点.
3,不正之风和腐败现柬的影响
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也给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带来了不良影响.少数党员干部经不起地位和市场经济的考验,在金钱美女面前败下阵来,成为不择手段,以权谋私,挥霍国家财产,腐化堕落,违法乱纪,胡作非为的腐败分子.腐败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党的威信,给国家财产造成极大损失,也给高校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教育产生巨大冲击,一些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上出现了困惑,迷茫和无所适从,有的厌恶政治,玩世不恭,有的则强化了当官发财的思想意识.
4,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变革的深入和向新的市场经济社会转化的加速,上个世纪形成的那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很多地方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而适应新世纪,能切实解决学生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科学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目前尚未完全建立.总体来看,高校目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此外,还存在教育手段落后,教育力度不够的问题;对大学生中表现出来的不良思想倾向,缺乏从根本上解决其深层次问题的有效机制;对学生中存在的忽视政治理论学习,不遵守校纪校规等问题缺乏有力的约束机制;存在只强调抓学生分数而忽视思想品德的培养,只注重专业教育和科研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等不良倾向,这些做法都不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树立.
5,当代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令人忧虑的弱点
当代大学生虽然成长在改革开放年代,但因一直生活在宁静的环境中又承担着繁重的学习任务,这往往使他们以一种远离现实的特殊方式感受时代的变革.对他们来说唯一重要的人生竞争就是高考,故他们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高等学府后,不少人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加之现在大学生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其家庭环境优越,从未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炼,往往被家长当作小皇帝宠爱,渐渐就形成了自私自大的心理,这使他们当中不少人不可避免地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出现种种弱点,如价值认知模糊,价值认同失衡,价值观念错位等现象.
(三)对策思考
新的历史条件和德育对象变化的新特点为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上出现的新问题,作为德育工作者要思考和研究的不仅仅是如何适应这种变化,更重要的是思考新形势下对大学生价值取向进行整合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建立一种新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
1,抓好"两课"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层面存在的种种困惑与偏差,归结起来最根本的一点是由于他们对"特色理论"理解不够,对市场经济体制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改革及改革出现的问题不能正确看待,以及他们自身对社会变化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造成的.因此,我们一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讲话和"十六大报告"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教他们运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与看待社会主义现实问题,提高自己的甄别力.二要以思想品德课为基础,增开相关的选择课,如人生观就业指导课等,拓宽,串富"两课"内容,使"两课"教学既有理论上的坚定性与彻底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现象性,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角度,正面回答和帮助学生认识大学期间学习,生活中碰到的一系列问题.
2,转变德育观念,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江泽民同志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工作,过去行之有效的好传统,好办法要坚持,更重要的是要适应新情况,不断探索新的方法,手段和机制.更要力求做到生活活泼,群众喜闻乐见,切忌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切忌简单生硬."这给高校德育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面对新时期赋予给高校德育工作的新任务,抓住当代大学生求新,求特,求异,求乐等特点,探索适合他们生活的德育工作新途径,新方法,从而引导他们走向求稳,求实,求高,求美,让他们沿着一条健康向上的轨迹成长.
具体而言,一是要通俗化.将德育工作由板着脸空泛说教,变成力求理论联系实际的通俗讲解,尽可能做到既上纲上线,又喜闻乐见:既通俗易通,又生活形象;既言苘意赅,又娓娓动听,使人于细润物中明白道理,于潜移默化中获得感知和理解.例如将一些违纪行为,不道德行为编成文艺小品,使学生在娱乐中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摒弃不良行为.二是情理化.情是艺术,理是科学,入情入理,才能入脑入心.思想教育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常言道:…r《到理方至,情阻理难通".我们应摒弃生硬的,强制的态度,做到不搞虚情假意,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关心学生的追求,愿望和需求,乐于和善于为学生真心诚意地解决具体困难,实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心灵上的沟通,理解,从而达到灌输"道理",增进感情,提高认识的目的.三是咨询.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以教育者的身份对学生实施教育行为,学生则是以受教育者的身份被动,消极地接受教育.咨询化就是把学生和教师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教师以专家的身份出现,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体现平等,体现服务,这种做法,比较符合当前大学生思想个性化,独立性强的倾向,从而将德育从客观普遍教育的层次推进到每一个学生微观的个体的心理层次.四是科学化.要运用现代传播工具与手段创新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如今,以
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传播工具的普及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应充分利用这一载体,如热线电话,建立德育工作网站,班级主页,电子信箱,留言板,聊天室等,使德育工作不再受时间,地点,身份的限制.
3,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构建大学生价值取向整合的有效机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又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和改进高校政治工作,必须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做到思路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
一是目标整合机制.首先是坚持社会土导价值观的一元化不动摇的约束机制:其次是开放机制,即土导价值观要增强面向大学生的开放性和宽容性;再次是比较机制,对那些非社会主导价值观,应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的比较和鉴别.二是文化凝聚机制.大学生作为一个尚未步入社会的高文化层次的群体,文化凝聚机制在其价值取向整合中起重要作用.文化具有凝聚,激励,约束,导向,纽带,辅射,渗透等功能.因此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三是社区互动机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周边环境的影响,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只从校内一个维度来进行,要善于利用社会的支持,发挥全社会特别是所在社区各方面的力量,将思想政治工作由校内拓展到校外,建立高校和社区的互动机制,实现"多管齐下",良性互动,取长补短的工作格局.
三,大学生的学习状况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当代学子已欣然接受:随着知识革命的快速推进,学习越来越成为推动社会发展,提升个人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成为大学生自主学习与研究学习的主要动力.在大学资源向深广维度配置的背景下,大学生拥有广阔的学习发展空间,并呈现出具有时代风格的学习特点.
(一)现状分析
1,学习主体意识强烈,目的性强.本次调查对浙江大学生学习目的按主要到次要的顺序进行排列,并对学习目的的三项选择百分比进行累加,调查结果如下:
表4关于学习目的三项选择累加百分比%
找个好工作
希望自己喜欢的专业有所成就
为了得到同学的尊重
报答父母
出
国
考
研
避免留级或退学
为了将来把国家建设得更好
为了充分挖掘个人的潜力,实现个人的价值
没有特别的目的
62.6
49.9
6.2
62.6
5.9
10.2
3.1
22.2
71.7
5.8
调查结果显示:"为了充分发掘个人的潜力,实现个人的价值"成为浙江于首选学习目的(71.7%):其次为"找个工作"和"报答父母 (均为62.6%);"希望在喜欢的专业上有所成就"(49.9%);而"没有什么明确目的"的仅5.8%.多样化,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对当代大学校园的宽松自由的气氛起积极影响.学生学习需求多样化,学生个体个性,智力,能力追求等呈现目标差异.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学习目的性强,目标明确,并且自我实现的主体意识强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最高层次需求是自我实现需要.大学生学习目的主要集中"为了充分挖掘个人的潜力,实现个人的价值"与"找个好工作".与2001年曾作的调查相比,总体趋势一致,但"上大学主要是为了觅寻一种良好的社会职业"的比例数低于往年,和以往相比,大学生受教育的现实性依然很强,但功利性相对减弱."报答父母"也是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表明大学生深受传统家庭观念和教育的影响,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特点.
2,学习态度端正.调查表明:大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自主学习观念提高,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欲望强烈,学习成为发自内心的渴望和需要,学习过程中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学业.从下表可以发现:
表5关于大学生学习态度的有效百分比%
┌———————————┬—————┬—————┬—————┬—————┬—————┬——┐
│ │完全不同意│不大同意 │无所谓 │比较同意 │完全同意 │合计│
├———————————┼—————┼—————┼—————┼—————┼—————┼——┤
│大学期间不用再努力学习│ 31,4 │ 42.3 │ 9.7 │ 10.4 │ 6.2 │100 │
├———————————┼—————┼—————┼—————┼—————┼—————┼——┤
│六十分万岁 │ 24.3 │ 38.5 │ 15.7 │ 16.0 │ 5,4 │100 │
├———————————┼—————┼—————┼—————┼—————┼—————┼——┤
│我在乎我的成绩 │ 5.1 │ 7.7 │ 10.4 │ 44.5 │ 32.3 │100 │
├———————————┼—————┼—————┼—————┼—————┼—————┼——┤
│我常利用业余时间学习 │ 1.6 │ 12.7 │ 24,0 │ 47.2 │ 14.4 │100 │
│专业知识与技能 │ │ │ │ │ │ │
├———————————┼—————┼—————┼—————┼—————┼—————┼——┤
│我留心我所学领域的有 │ 3.3 │ 8.9 │ 17.2 │ 50.7 │ 19,8 │100 │
│关信息 │ │ │ │ │ │ │
├———————————┼—————┼—————┼—————┼—————┼—————┼——┤
│经常感到无事可做,生 │ 10.7 │ 36.8 │ 18.8 │ 25.3 │ 8.4 │100 │
│活空虚无聊 │ │ │ │ │ │ │
└———————————┴—————┴—————┴—————┴—————┴—————┴——┘
“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报告(下)”来源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73.7%的同学不同意"大学期间不用再努力学习"的观点;62.8%的同学不同意"六十分万岁"的观点;76.8%的同学"在乎我的成绩 ;61.6%的同学同意"我常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70.5%的同学"留心我所学领域的有关信息".在对"逃课","作弊"现象调查中发现:"逃课","作弊"现象依然存在,并占相当比例(只有26.4%的大学生选择"从不逃课";54.8%的大学生选择"从不作弊").但对大学生"逃课" 的调查又发现,大学生"逃课""约一个月一次以上 的占25.6%,而"从不逃课与极少逃课"共占75.4%,与2001年调查相比较,比例有所提高.这一方面得益于近年各高校狼抓学风建设取得良好效果;另一方面反映出新时期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有所改变,向积极方面发展.当然,如何采取有效方式从体制和教育效果上治理"逃课","作弊"这些固疾依然是当前高校的重要任务.
3,学习途径的拓展与创新.在"你平时使用因特网"的主要目的调查中,"获取信息"56.4%,"学习 占3.8%.该数字表明: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虽然在学习方面,尤其是专业知识的学习,网络的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大学生作为上网串最高的群体,网络既是学习的媒体,也是学习的资源,当前高校普遍向数字校园目标迈进,加强网上学术资源利用率,寻觅盲人新途径,正基于此.
(二)问题归纳与原因分析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大学生学习情况整体上处于理性发展的状态,学生学习重心倾向于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着力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他人对学生的评价存在偏差.结合"教师卷"的调查结果,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认识态度普遍趋于消极.在向教师调查"依您看,现在大学生在学习上比以前的大学生刻苦"的问题上,答"不刻苦"大占71.5%, 说不清 的占14.4%; "您对目前大学生能力评价",答"一般"的占63.2%, 较强 的占28.4%,"很强"的只有1.1%;在对"您认为,现在大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的三项选择中,累加百分比"找一份理想的工作"为94.8%,"改变自己的生活条件"为72.3%,"将来报答父母"26.9%;在择业态度上,教师认为"经济收入"占第一位,累计百分比高达97.2%,从中可以发现,教师对大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比学生的自我讦价更趋于消极,对学生学习目的性理解更趋于功利性.
究其原因,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一代或"新人类"一代,强烈的进取竞争精神,自主意识强,自我讦价度较高,但勤奋踏实的学习作风略显不足,遭受挫折和磨练意识相对欠缺,个人主义倾向有蔓延趋势,这些表现直接影响教师群体对他们的总体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度有滑低倾向.另一方面,在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大潮中,社会人士和高校群体中普遍存在"数量增加,质量下降"的疑虑,认为高校学子普遍存在学习态度滑坡现象.调查表现出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信任危机.因此,如何科学理解当前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切实了解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如何增强师生交往,建立新型的平等互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值得我们的关注.
(三)对策和建议
1,树立良好学风,建设高校精神家园.良好学风是高校知名品牌的风向标,也是各高校的一致追求.固化良好的学风,保证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质量,并对大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作风起积极影响.大学教育的使命之一是将青年一代带入一个新的精神世界, 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学校教育必须通过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训练,创造良好的学风,使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外松内紧的气氛,挖掘他们的潜力,提升他们的竞争力.作为学习型组织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型高校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力,应变力和创新力,提高大学生学习责任感.学校要从整治学术上急功近利入手,从治理"逃课","作弊"等痼疾入手,寻觅"多校区","扩招"等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构筑独特的大学精神.
2,因势利导,讲求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才使学习者一生中不断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从容应对变化发展的世界."教师卷"调查显示,"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是否也存在千方百计地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有49.3%的教师认为"不一定"或"不是";"您认为高校教师在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方面是否具有创新精神",有73.7%的教师答"不一定"或"否",这一方面反映高校教师对自身教学方式的忧患意识和对科学教育方式的追求,从另一侧面也表现出在当前让大学生"学会学习"的要求中高等教育功能发挥的部分缺失.近几年,高校着力树立新的教学质量观,推动专业调查和改造,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配套改革等,创建良好的学习发展空间,其目的是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不但求"知",更要求"法",不但"学好",更要"好学","会学","学活",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自觉摸索,研究,汲取他人成功经验,形成自身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方法.学校的教学改革,要让大学生达到学会求知一一学会做事一一学会共处一一学会做人的完美结合,使大学生最大限度地突破知识体系的"茧缚"而焕发出个体生命所特有的灵气和才情.
四,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本次调查的大学生平均年龄不足23岁,其中20岁以下占41.2%,心理发育正面临着从不完全成熟快速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一方面个性心理出现了重要变化,如思维成熟,社会情感得以发展,自我意识增强;另一方面心理处在第二反抗期,心理充满了矛盾和危机,具有可塑性和变化性的特点.
(一)现状扫描说起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好像颇有些另类色形.因为在大学这片沃土上,人们已习惯了岁月如歌,青春如画的大写意境界.其实不然,大学校园是个多种文化磨砺碰撞的地带,多元的价值现在这里得到延伸或方向性的改变,加之随着中国入世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产生的心理问题远大于以前.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是人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最明显的时期,心理发展不平衡,情绪波动大,心理矛盾冲突时有发生.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适应问题.调查显示,如今的大学生48.8%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相对较优越,他们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全身心投入学习,真可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衣食住行都是由父母包办完成的.然而,一朝远高父母老师,踏入大学,面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一切都得靠自己面对,处理时,一些大学生内心深处便产生了恐慌和恋家情绪(其中一年级新生表现的最为突出).对新环境的不接受, 自理能力的不足,理想和现实的反差,导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现实认可,生活适应乃至学习中遇到一点挫折(大学学习自主性强的特点,对习惯了中学应试教育的大学新生一开始很不习惯)或不快都可能使他们感到茫然无措,并由此产生失意,自卑,孤独,焦虑等心理问题.在回答你最大的苦恼是什么(限选3项广时,74%的学生选择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列第一位.
表9 关于"最大苦恼"的累加百分比
┌——————————┬———┬———┬———┬———┐
│选项 │第一 │第二 │第三 │合计 │
├——————————┼———┼———┼———┼———┤
│能力不足 │19.8 │8.1 │11.O │38.9 │
├——————————┼———┼———┼———┼———┤
│披他人误解 │16.8 │14.5 │8.5 │39.8 │
├——————————┼———┼———┼———┼———┤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36.9 │24.4 │12.7 │74.0 │
├——————————┼———┼———┼———┼———┤
│学习压力 │6.5 │15.3 │10.7 │32.5 │
├——————————┼———┼———┼———┼———┤
│生活无动力 │5.9 │11.8 │11.2 │28.9 │
├——————————┼———┼———┼———┼———┤
│社会竞争激烈 │4.9 │12.6 │17.5 │35 │
├——————————┼———┼———┼———┼———┤
│得不到爱情 │1.3 │3.0 │4.8 │9.1 │
├——————————┼———┼———┼———┼———┤
│经济拮据 │3.2 │4,8 │9.6 │17.6 │
├——————————┼———┼———┼———┼———┤
│身体不佳 │4.1 │4.2 │10.0 │18.3 │
├——————————┼———┼———┼———┼———┤
│失恋 │0.5 │1.1 │2,3 │3.9 │
├——————————┼———┼———┼———┼———┤
│其他 │0.2 │0.2 │1.6 │2.0 │
├——————————┼———┼———┼———┼———┤
│合计 │100 │100 │100 │300 │
└——————————┴———┴———┴———┴———┘
(2)人际关系障碍.大学生有强烈的交往需要,渴望更多的人理解自己接近自己,成为自己的好朋友.调查显示,50.9%的学生在回答"您最大的快乐是什么(限选3项)"时,选择了"友谊";39.8%的学生认为最大的苦恼是"被他人误解".然而, 由于种种原因,如害羞, 自卑,不善言辞,缺乏社交的基本技能等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支持系统,导致部分大学生害怕交际,不愿与人沟通.更有少部分同学在与人交往上有较强的戒备心理,自我防御极强,总是想放设法将自己的真实思想,感情,欲望掩盖起来, 自我封闭.由于一方面希望社交渴望友谊,另一方面又不愿主动敞开心扉,这种矛盾心理很容易导致压抑,孤独,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症.
(3)学习竞争压力.市场经济的大潮以最快的速度把大学这座象牙塔推向了竞争的平台.毕业双向选择,用人单位苛刻等,使步入象牙塔的骄子们还没从成功的喜悦中回过神,又不得不面对繁重的学业,迫使本想歇口气的大学生陡生一种时不我待的紧张心理.然而紧张的背后,却是他们对新环境下学习对象,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的陌生和无所适从,这些中学里的学习尖子,虽然感受到学习竞争的压力,却常常苦恼找不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结果是一部分同学不得不为自己的学业过关而担忧,而让他们不能接受的是在这群英荟萃的校园里,尽管他们中的很多人为学习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尽了很大的努力,结果却仍然学业平平,成绩不如别人,有个别同学还不得不为是否能按时毕业担心,完全失去了往日在中学时的荣耀,这种期望和现实间的差距更使他们心理产生过度的自责感,焦灼感,压力感和郁抑感.调查表明,46,6%的学生觉得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是"学习负担"; 而把"学习压力"当作"最大苦恼"的同学有32.5%.高度的紧张焦虑使得一些大学生精力不能集中,甚至于常常失眠和头痛.
表10 关于"大学生心理压力主要来源"的累加百分比
┌——————————————┬———┬———┬———┬———┐
│选项 │第一 │第二 │第三 │合计 │
├——————————————┼———┼———┼———┼———┤
│经济负担 │20 │9.5 │13.3 │42.8 │
├——————————————┼———┼———┼———┼———┤
│同学关系 │8.5 │11.2 │9.8 │29.5 │
├——————————————┼———┼———┼———┼———┤
│学习负担 │16.9 │19.4 │13.3 │49.6 │
├——————————————┼———┼———┼———┼———┤
│与领导或老师的关系 │2.1 │3.8 │3.6 │9.5 │
├——————————————┼———┼———┼———┼———┤
│与家长的关系 │2.0 │2.2 │2.7 │6.9 │
├——————————————┼———┼———┼———┼———┤
│就业压力 │27.9 │27.3 │i7.6 │72.8 │
├——————————————┼———┼———┼———┼———┤
│能力不强,得不到尊重 │4.1 │7.5 │i1.0 │22.6 │
├——————————————┼———┼———┼———┼———┤
│各方面的成绩与自我期望有差距│18.1 │18.4 │27.4 │63.9 │
├——————————————┼———┼———┼———┼———┤
│其他 │0,4 │0.7 │1.5 │2.6 │
├——————————————┼———┼———┼———┼———┤
│合计 │100 │100 │100 │300 │
└——————————————┴———┴———┴———┴———┘
(4)经济上的困窘.家庭经济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改革使人们告别了节衣缩食的年代,步入新世纪,越来越多的人过上了较为富裕的生活,但是改革并非社会资本的平均分配.时至今日,生活在农村的广大农民及城市下岗职工在经济上仍不宽裕.随着我国高教改革的深入,并轨招生,交费上学政策已全面推行,这对于大批来自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本次调查显示,此类学生占被调查大学生总数的25.5%)而言,每年成千上万的学习费用是沉重的压力.文献资料显示,2002年,我国高校学费占学生家庭收入的比例,城镇家庭平均为25.3%,农村家庭达46.7%.调查还表明,大学生土要的经济来源是"靠父母家人帮助", 占91.5%.在回答"你现在的经济状况"时,14.7%的学生选择了"比较困难,但没有贷款",10.8%的学生选择了"很困难,领取贷款补助 ;在问及"您觉得大学生心理压力主要来源" 时,42.8%的学生认为经济负担是主要心理压力之一.经济上的窘迫,往往使生活在贫困中的大学生极度敏感,自卑,脆弱.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脱离群体,少与其他同学交流,尤其是对家境富裕,花钱大手大脚,过于张扬的同学怀有妒忌,鄙视和排斥心理,他们往往迫切希望充实和改善自己,但有时又要求过高,急于求成,在不能如愿时,有的人便会产生失望,消沉等悲观情绪,加重了心理负担.调查显示,56%的大学生的精神压力大,其中选择很大的有11%,而认为没有压力的只有1 8%.
(5)择业的难题. 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是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大学生面临的新挑战.随着择业竞争的加剧,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面临择业,他们既向往又担扰,既对自已有很高的期盼,又怕自己失败受挫.一方面他们渴望竞争,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到理想的职业,以证明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竞争的激烈又不免使他们犹豫担心,害怕竞争中的失败,担心选择带来的风险,畏惧探索中的困难,自卑恐惧,焦虑急躁的心态不时出现.由于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与日俱增以及客观上存在的人才招聘和使用上的某些不公平竞争,今年又是大学扩招后,毕业生求职的第一年(据报载,2003年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创历史新高,达212万人,比去年增加67万人,增幅达32%),加上非典 的影响,使大学生普遍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竞争压力,不少毕业生为之忧心忡忡.本次调查显示,"就业压力"在大学生心理压力中排名第一位,占72.8%.前不久,我省某著名高校一应届毕业生因没能考上公务员(笔试很好,体检不合格),便以为是人事部门有意刁难,大白天带着水果刀去机关行凶,结果一人事干部当场被刺死,另一人被刺重伤.
(6)生活空虚无聊.一些大学生(以扩招生,民办生居多)或是因"雄心大志"一次次受打击,感到前途无望, 目标渺茫;或是对自己太没信心;或是对自己周围的人或事不太满意,但又无奈;或是自己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于是对什么都失去了兴趣,都觉"没劲",生活空虚,精神十分怠倦,自己认为"活得太累",这些学生"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表面上看起来很潇洒,实际上内心很痛苦.这些问题常使大学生能力受到抑制,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交往能力受限制,严重的,还会使人生理功能发生障碍,如头痛,头昏,消化功能紊乱等.调查显示,33.7%的学生"经常感到无事可做,生活空虚无聊".这一结论在对教师的调查中也得到了印证,在问及"你认为下面对大学生的评价哪些符合实际"时,有33%的教师选择"无忧无虑,得过且过".
(二)问题与原因
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既有家庭教育原因,也有学校教育原因
1,外部原因: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之中,必然要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
(1)社会环境因素.一是不断涌动的改革大潮的影响.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它引起社会各领域的嬗变与整合,给社会各阶层带来了日益强烈的刺激和影响.一贯以思想活跃,敏感热情而著称的大学生既对社会发展变革日新月异的速度和场景感到振奋鼓舞,又对迥异传统的社会变革和竞争感到紧张,手足无措,无所适从,特别是思想常处于彷徨矛盾当中.一方面学习并接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教育;另一方面对于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多元文化冲击,网络信息诱惑及其它社会负面因素缺乏辩证分析,冷静处理,坚决排斥的能力与意志,以至一些意志薄弱的同学一遇到挫折就会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二是扩招政策的影响.高校扩大招生,交费上学,自主择业,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的必由之路,这对众多大学生而言,既感到机会多多,大有可为,又感到前途渺茫,压力巨大.所以在思想上他们欢迎社会的变革进步,主张平等竞争, 自由择业,反对特权腐败,但在行为上却又热衷于平静安稳,逃避竞争和严峻的就业现实.调查显示,74.9%的学生同意("同意"和"完全同意"的比例之和,下同)"个人利益应该服从国家利益",36.9%的学生同意"毕业生自主择业",74.7%的学生同意"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社会",但同样有75.1%的学生同意"人生的满足在于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32.1%的学生同意"人生的目标在于追求个人的名誉和利益",35%的学生认为最大的苦恼是"社会竞争激烈".因而,他们的心中交织着压力感,动荡感和矛盾意识,常处于担忧,焦灼状态,久而久之,极易产生情绪冲突和心理失衡.
(2)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的教育方式和父母的期望水平与大学生心理问题有一定的关系.一是溺爱.父母过分满足,过分保护孩子,这使许多孩子养成高傲,冷漠,懦弱,依赖,自我中心,自以为是的性格,自制能力,抗挫折能力差.二是期望过高,管教太严.父母把孩子看作自己的附属物,不惜一切代价将孩子塑造成自己理想中的形象,从来不考虑孩子的想法和意见,动不动强迫命令,批评指责.这样的孩子表面看老实听话,唯唯诺诺,但内心却很压抑,敏感.上大学后一旦没实现父母的要求和期望,害怕和自卑感就特别强烈,有的还会因怕父母责备和惩罚而离家出走或自杀.据报载,一位被父母寄予厚望,一直很要强的大学生班长,仅仅因最近一次班干部改选中落选,觉得没脸见父母,就跳楼自杀.三是放任自流,很少约束.父母离异或早亡,或者父母关系紧张而习惯把孩子当出气筒进行精神折磨虐待,这两种情况都易对孩子造成或深或浅的心灵上的创伤,使孩子逐渐形成孤僻的性格,畸形的心态,很难适应集体生活.
(3)学校环境因素.一是环境,角色的变化引起的心理不适应.这主要是进入大学后,亲情,友情和故乡自然之爱的缺失,遇到实际困难唤起他们的思家情绪.二是人际关系的影响.大学生来自大江南北,同居一室,不同的地域文化,心理特征,风俗习惯,养成了不同的生活习惯,要是不能互相适应,心情自然烦恼,甚至会产生敌对,憎恶的态度.三是教育过程的影响.有的学校强调知识,专业教育,忽略道德,心理教育,特别是有极少数的教师教书盲人思想淡薄,常在学生面前流露出消极,悲观情绪.四是不健康校园文化的影响 如追星,比阔,考试作弊,热衷花前月下等.调查显示,45.1%的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过"考试作弊行为",只有26.4%的学生 从不逃课".一些同学受高消费的影响,特别是看到少数同学或自己挣了钱或家里给的钱多,在外租房子,出门打车子,就"急不可待"地跃跃欲试,不但安不下心来读书,甚至盲目弃学,匆匆随着校园时尚跑 最后由于受个人实力和外界条件所限不能如愿时,就会陷入无尽的烦恼中.长期在这种状态下生活,内心的和谐和宁静就会被打破,甚至出现情绪的紊乱状态.
2,内部原因: 以费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强调潜意识;中动在心理障碍中的关键作用,认为内部矛盾冲突和情绪紊乱是心理障碍的根源.
(1)真实自我引起的身心素质受阻.一是个体本身因生理素质,体力,外貌,性别等带来的限制,如生理缺陷,家境贫困,恋爱受挫,找工作难等,都可能产生心理挫折反应.一是由个体认识方面的误区,导致个体价值选择与价值实现受阻.如不能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等,都可能产生身心素质发展上的挫折.
(2)现实自我引起的身心素质受阻.主要是指由个体的素质水平较低而引起的个体受阻状态,如因个体的交际能力低而引起的人际关系不和谐状态是引起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3)理想自我引起的身心素质受阻.一是理想自我建的太高.大学是人生的多梦季节,大学生对于自己今后人生的发展常有各种美丽的梦想,所以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所定的目标往往不切实际,自然无法达到,由此对自我能力表示怀疑,没了自信,极为苦恼.二是理想自我建得太低.对自己估计过低,夸大了自身的弱点,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或过于自尊,怕自己的成绩不如别人,能力不如别人,故不敢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想法".理想自我是灯塔,如果理想自我定位太低,就形不成对现实自我的必要拉力,由此产生心理上的挫折感,动不动自愧无能, 自叹弗如,在现实环境中胆怯畏惧,踌躇不前.三是个体理想自我被置换.理想自我是个体自我选择的期望,在个体真实自我世界里,他只容纳自己选择理想的自我.对强行置换其理想自我感到愤慨,焦虑,由此情绪一落千丈,一厥不振,自暴自弃,怨天忧人.
(三)对策与思考
江泽民同志早就指出:"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教育报》1990年10月16日)我国心理学家王板盛教授也认为,21世纪中后期将是社会发展主要靠心理素质的时代,经济竞争,科技竞争,人才竞争主要靠心理素质.
可见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需要.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优化心理环境,提高心理健康教育
(1)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环境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课堂,是一种影响人,塑造人的综合教育力量.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可以产生经常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教育.丰富多彩,情趣高雅的校园文化可以让学生施展个人才华,抒发情感,增加实践机会,在愉快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促进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和心理沟通,增强他们的归属感,荣誉感,为他们提供心理渲泄的良好场所,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失落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增强集体主义意识.因此,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2)发挥教师的教书育人作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教学生专业知识,还应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教会其正确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鼓励,淡化自卑,强化自信,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同时,教师作为示范的角色,应注重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完善人格,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给学生的心理素质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
2,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预防心理疾病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可以使大学生正确面对压力和挫折化解由于成长,学习,择业等因素带来的心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具体应做到:
(1)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保健知识.一是充分利用校报,橱窗栏,广播等,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心理保健的意识,增长心理健康的知识.二是针对大学生共有的心理问题,及时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如给低年级学生开设人际交往,学习方法,心理健康标准之类的课,给高年级学生开设恋爱心理,择业前的心理准备,如何面对挫折等讲座.三是通过"两课"教育和系统规范的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从理论上规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式可采用课堂教学为主,辅以座谈,案例分析,心理剧,团体训练等.四是加大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宣传力度,目的在于使大学生了解该机构的性质和功能,以增强对消除心理困惑的求助渠道的认识.
(2)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及常见的心理问题,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因此,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是一条重要途径.具体可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表》(UPl)对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并建立学生个人档案.通过普查筛选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并对一些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辅导.可能的话,学校最好建立心理档案
软件管理系统,以便及时对高危人群进行心理干预,同时也为学生管理,教育策略和心理研究提供依据.
3,重视心理咨询工作,完善心理服务机构
(1)开设心理咨询服务.人们常说心理咨询服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据有关部门披露,在大学生中需要心理服务和危机干预的人数在25%左右,有发展性咨询需求的(如择业,考研,出国,婚姻等)人数在30%左右,这些人急需心理咨询服务.通过有经验者的启发,帮助,教育,解决心理冲突,化解心理积郁,从而使他们心灵得以康复.
(2)完善心理机构.构建校,院,学生三级心理健康辅导服务网络.对直接与学生打交道的工作人员,如辅导员,班主任等,要给予心理知识方面的培训;另外,也可在同学中建立"守门员"体系,即培训一批学生志愿者,让他们及时了解周围同学的心理问题并帮助其解决,如果问题比较严重,则及时传达给班主任,辅导员或心理咨询中心. 新世纪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其中重要方面,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五,大学生的婚恋观状况
歌德说:"哪个男子不善钟情,哪个少女不善怀春."爱情作为情感的一部分,已成为大学生情感体验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大学生谈恋爱逐渐向"四化"发展,即"小龄化,公开化,自由化,普通化".时至今日,大学生是否可以谈恋爱已是无需讨论的话题.大学校园关注的问题也已涉及到诸如多角恋爱,婚前性行为,在校大学生能否结婚等更深层次的问题了.
(一)现状扫描
1,顺其自然的恋爱观
当问及"对大学生谈恋爱持何种态度"时,有70.5%的大学生认为要"顺其自然",即不苛求,也不拒绝.(见表11)然而,在2001年我们在对"跨入新世纪的浙江青年状况"进行调查时,这一选项的数据为53.8%,表明两年后大学生"随缘"的恋爱心态更加突显.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有33.3%的大学生把爱情视作"最大的快乐"之一,其选择率仅次于事业,亲情和友情,而高于平安.自由和求知,但同时,"得不到爱情"以及"失恋"却位居大学生"最大苦恼"的末二位.这也印证了大学生虽然是情感异常丰富的群体,但在爱情上顺其自然,一切随缘的恋爱观促使大学生在感情问题上心态比较平和.
表11 关于"对大学生谈恋爱的态度"的有效百分比
┌—————┬—————┬—————┬—————┬—————┬——————┬———┐
│ 选项│ 非常赞成│ 比较赞成│ 顺其自然│ 比较反对│, 非常反对│ 合计│
├—————┼—————┼—————┼—————┼—————┼——————┼———┤
│ 人数 │ 96 │ 263 │ 917 │ 13 │ 12 │ 1301│
│有效百分比│ 7.4 │ 20.2 │ 70.5 │ 1.O │ 0.9 │ 100 │
└—————┴—————┴—————┴—————┴—————┴——————┴———┘
“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报告(下)”来源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